3月23日,深圳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深圳市GEP核算“1+3”制度体系相关情况。据介绍,深圳通过建设GEP核算制度体系,以科学的统计方式给绿水青山贴上“价格标签”,将无价的生态系统各类功能“有价化”核算“生态账”,更加直观地认识生态系统的价值,推动深圳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推动绿色发展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2015年,“十三五”规划中,绿色发展已位列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大重点行业、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力度,发展清洁生产,加快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要实现绿色发展,不能仅有概念,还需要系统化的核算制度与量化指标,来监测、规划和考核绿色发展的成效,并成为进一步决策的基础,GEP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GEP(Gross Ecosystem Product,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是与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相类似的概念,指生态系统为人类福祉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的最终产品与服务价值的总和,包括物质产品价值、调节服务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三部分。GDP在经济高增长时代被视为重要增长指标,而GEP则可在高质量发展时代作为绿色发展的量化指标。正如深圳市发改委副主任余璟指出的,GEP核算体系弥补了GDP核算未能衡量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的缺陷。
以往,在以GDP为主要经济衡量指标的核算体系内,粗放型增长方式被不断纵容、壮大,导致污染、生态破坏等欠账出现,为经济社会的发展留下了部分不可逆的伤痕。对于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发达地区而言,GDP与GEP的结合更容易形成约束并促进绿色发展,“形成以GDP增长为目标、以GEP增长为底线的政绩观,是推动高质量增长,促使政府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政府决策不偏离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手段”。而一些生态资源禀赋佳但缺乏工业发展空间的地区,以往在GDP衡量标准下容易被忽视,为了迎合GDP目标甚至可能对本身的可贵生态资源进行破坏性“发展”,以GEP来衡量,这些地区在绿色发展模式下却大有可为,例如广东的从化、广西的桂林等地。
建立GEP核算制度的必要性毋庸赘言,但一套核算制度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在这一领域,深圳是第一批“吃螃蟹”的地区。2014年,深圳以盐田区为试点,在国内率先开展城市GEP核算,首次提出并建立了GDP和GEP双核算双运行双提升工作机制,全市至少有8个区先后开展了GEP核算的探索;2017年,全市范围内开展的城市陆域生态调查评估工作,系统分析了全市生态系统格局并掌握了全市生态系统结构、质量、功能数据,为全市GEP核算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重要数据来源;2020年1月,深圳市统计局批准实施了GEP核算统计报表制度(2019年度),将200余项核算数据分解为生态系统监测、环境与气象监测、社会经济活动与定价、地理信息4类数据,全面规范了数据来源和填报要求,成为全国首份正式批准施行的GEP核算统计报表;经过接近7年的探索,今年2月,深圳的GEP核算实施方案(试行)明确了核算方法、规范了核算流程、理清了部门职责,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发布的《深圳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技术规范》成为全国首个针对高度城市化地区的GEP核算规范。深圳建立的“1+3”GEP核算制度体系,有着科学的设计、详实的数据、细致的内容,亦有清晰化、透明化、规范化的考量,并经过了时间与实践的检验。
据悉,深圳的2020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分析工作正在进行,或将于6月发布。期待GEP核算制度能以此为契机,正式建立起来并向全国推广,追求GDP增长上限与守住GEP底线相结合,科学地践行绿色发展之路。
编辑:张子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