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起,南都民调中心与记者帮联合发布无障碍环境调查系列报道,对广州市部分公共场所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情况进行详细的走访测评。调查中,南都记者注意到,虽然市内不少场所设有无障碍设施,但由于设计不合理等问题频现,残障人士和老年人等群体在日常出行时面临诸多尴尬与不便。
本周起,南都记者将通过不同人群的个案报道,持续披露走访调查中发现的无障碍设施问题与细节,传递无障碍受众最真实的心声。本期关注的是,广州芳村大道万盛苑小区残障老人、轮椅出行群体“归家难”的故事。
2月25日,记者在万盛苑小区附近街道见到了曾阿姨,彼时曾阿姨正骑着残疾人专用的电动轮椅与记者会面,因行动不便,这辆车成了她日常出行的交通工具。曾阿姨告诉记者,她于2006年搬进小区,搬进来时就腿脚不便,直到近年来出行只能依靠轮椅。2003年,她的一再请求下,小区新建了轮椅坡道,但是归家之路却没有因此变得通畅,原因是新建坡道实在太陡了。
跟随着曾阿姨,记者来到了万盛苑小区一梯楼栋前。现场可以看到大厅出入口距离公共地面有四级台阶,高差约1米,台阶旁建有无障碍坡道,坡面约5米长,坡度为1:5左右。根据《住宅设计规范》,住宅建筑入口设台阶时应设置轮椅坡道和扶手,当最大高度达到1米时,坡度设计应为1:16,而现在设计的坡道远不能达标。
曾阿姨骑着残疾人专用的电动轮椅与记者会面,因行动不便,这辆车成了她日常出行的交通工具。
“平常人迈几步台阶的事情,但是我们却要花费九年二虎之力。”曾阿姨向记者示范了一遍用她的电动轮椅如何“冲”上斜坡的情景。首先,因为坡度陡且坡面不平整,中间还露出有砖块形成凹凸,电动轮椅在起点开足马力,然而冲到半斜坡上还是容易顿住。另外,坡道最上面没有足够的缓冲平台,冲到最上边双手还得及时摁住刹车。谈到下坡,“因为这个坡太陡,我特意花几百块钱在两个后轮,装了碟刹。”曾阿姨说。
而曾阿姨若换成日常出行的手动轮椅,则更困难了。记者也坐上了轮椅实际体验了一番。因为是手动轮椅,上坡要花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转动轮胎前行,行至半坡面遇到凸起砖石还是容易阻挡,这时通常需要旁人辅助,不然整个轮椅容易往后倾倒。下坡时则更让记者胆战心惊,因重心不稳一不留心就容易让轮椅俯冲下去,必须死死地把住车轮才能不让轮椅失控。一个来回,在旁人辅助下记者一共费时十分钟左右。
而无论选择电动轮椅或者手推轮椅出行,曾阿姨通常都需要别人的帮忙。“电动轮椅可以自己开下去,但是上坡就必须要有人在后面推了,但手动轮椅无论是上坡还是下坡,都必须要有人来帮忙,一个人真是吃了豹子胆我也不敢走!”
同样住在万盛苑小区的九叔,日常出行经过轮椅坡道时,更是需要一根绳子来保障安全。
九叔坐在轮椅上经过坡道时,需要一根绳子额外保障出行。
九叔和王姨是一对老年夫妇,今年都60多岁了。六年前,九叔突然中风,此后日常出行都只能依靠轮椅。楼下的轮椅坡道是他们与外界联系的必经之路,不曾想却充满“挑战”。王姨向记者示范了一遍九叔坐在轮椅上经过坡道时如何出行。
下坡时,九叔坐在轮椅上腰间需要固定住一根绳子,绳子长度比整个轮椅坡道略长,另一头绑在坡道栏杆的起始点。不同于曾阿姨正向推着轮椅下坡,王阿姨则需要“反”方向倒推着轮椅下坡,缓慢地控制着轮椅,一点点挪着步子推着九叔往下。九叔则用手拽着绳子防止轮椅失控,再配合着王姨的节奏一点点松开,一直到轮椅安全下坡落到地面。
九叔腰间的绳子。
而推着九叔上坡时,记者也实践了一番。九叔一边拽着绳子,记者一边卯足劲往上推,但仅凭一己之力很难顺利将轮椅推上斜坡,停在半坡面时通常需要旁人及时辅助,再慢慢一步一步往上推,非常费力。
王姨告诉记者,日常都是她跟九叔住在一起,女儿白天需要上班,如果九叔有出行要求,都需要她和女儿一起帮忙推上推下。“已经减少到一周只有一两次出行,有时还要叫路过的住户帮忙!”王姨告诉记者,她希望能够常带九叔下楼来晒晒太阳到处走走,而不是老呆在家里。然而楼下的坡道却似乎是一种无形的障碍,“我自己老了没有力气,到楼下如果老是要叫人帮忙,也不一定别人就帮。”
九叔和王姨非常希望能改进坡道。
了解到相关情况后,记者将情况反映至小区物业管理处,潘主任告诉记者,目前小区仅有1梯、2梯楼栋的无障碍坡道存在问题,因为是当初建筑设计遗留下的问题,物业接手小区时问题已经存在。根据曾阿姨反映的情况,下周物业管理处将会请来专业人士设计一套无障碍坡道的方案,到时也会跟住户协商。至于资金方面,将按照物业管理规定来进行处理,“但主要的还是先出一套方案,到时再看方案所涉及资金额,由谁出、怎样解决。”
3月2日,记者从曾阿姨处获悉,物业已经请来专业人士初步设计了一套无障碍坡道方案,她对该方案的设计也比较满意。3月26日,物业管理处在小区公布了方案示意图以及工程预算书,总造价12877元,每户业主分摊239元,收齐钱后开工。
虽然坡道设计方案出来了,但曾阿姨也有其他担忧,“坡道不是太多人使用,估计钱不一定能交齐。我甚至想说服家人能不能直接掏钱把斜坡做了。”三年前,曾阿姨的小孩去了美国,所以日常生活大部分都由她的先生照顾。而过两天,先生要回老家,“只能在家里关几天,连倒垃圾都成问题,我实在太需要这个斜坡了。”
联合出品:南都民调中心 南都记者帮
策划统筹:谢斌 张纯 李陵玻 李欣
调查执行:南都记者 张思琦 魏志鑫 南都研究员 李伟锋 谢小清 沈红媛 涂长芳 实习生 张馨逸 温泳珊 赵月英 邓卫东
摄影:南都研究员 谢小清 南都记者 张思琦
编辑:李欣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南都民调、记者帮|关注无障碍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