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九大主题呈现设计魅力,设计互联新展何见平个展开幕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大件事
原创2021-03-29 18:44

上周末,国际知名设计师、独立出版人何见平创作生涯回顾展“daydream何见平个展” 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开幕。展览以蒙太奇、模糊、山水、肖像、文字、艺术、阅读、形象和策展九大主题,碎片式编织出九重想入非非之境,呈现这位旅德华裔设计师25年来跨越设计、艺术、出版、教育与策展的创意实践。这也是他个人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个展。

506x284_6061a4e94bbf1.jpg



506x337_6061a4ea265f9.jpg



506x337_6061a4ea090e2.jpg



506x338_6061a4ea4c641.jpg



碎片式的布展呈现,一场25年的平面设计“白日梦”

与设计展惯常使用玻璃柜等呈现方式不同,“daydream何见平个展” 以一种的独特的方式呈现:1200平米的展厅中,不计其数的作品与档案顶天立地布满四面展墙,再现了平面视觉最典型的阅读体验。

这是何见平25年来的“个人文献展”:他保留了所有设计项目的全部草稿、信件、日记、明信片、电子邮件、相片等,又花了三个多月,从中挑选出与此次九个章节相关的设计作品、手稿、信件、物件、收藏、册页。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是首次在中国大陆亮相,不仅展出何见平25年来设计创作的成长、演化与蜕变历程,也体现了随着数字化等技术变革,平面设计及至商标、品牌与包装设计、广告创意、视觉传达等专业持续演进的过程。

展品中年代最早的一组四幅摄影作品《穿过》作于1995年,暗色背景中一堆针穿过苹果、柠檬、橙子,将这些水果转化为全新形态,不再光滑但却更有张力;而最新的作品是为厉槟源个展《天堂电影院》创作的海报,何见平在暗色画幅上用白色泡沫涂鸦出展览标题。而该海报也刚刚获得德国、瑞士、奥地利海报设计领域权威设计竞赛 100 Best Posters2020年度“德语区100张最佳海报”。

在何见平看来,“daydream是梦境和清醒的通道。我们在梦境中无法思考,在清醒中无法入梦。只有在daydream中,才能将现实的经历化为碎片,任其游离、发散,与清醒意识中的某个点相联结,形成一种毫无逻辑的’获得’,由此将设计的思考带入全新的视角,从而难题迎刃而解。”

设计互联副馆长赵蓉也表示,何见平是设计历史的研究者,“他的经历和这一代很多设计师、艺术家的经历有相似之处,一方面在中西的文化间不断认识自己,磨合设计语言,保持着个人化的思考,另一方面又不断应对技术、时代的变化,进行探索,才得以形成今天展厅中一步步变化、逐渐积累的大量作品和记录。”赵蓉说,“此次展览将为宏观设计史叙事提供了一个难能可贵的案例参照,有助于推进中国的设计理论研究;同时,它也让原本专业化的设计实践出圈进入公众视野,由此拓宽对设计价值的理解和讨论。”


设计师的独立探索:中国山水画与欧洲文化之间的“互补”

赵蓉所提及的东西方文化中磨合出来的设计语言,也是设计界对于何见平设计风格与价值的共识。他自己也自称为东西方“设计互补”的中介:“我在欧洲介绍中国传统设计和当代设计,在中国介绍国际设计历史以及国际设计师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表现风格。”

连日本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也表示,“何见平是一位能够准确把握中国山水画的空间感,同时接受欧洲文化熏陶的设计师。”

而这设计思考与表现风格的背后正是因为其教育与工作背景的缘故。何见平本科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早期接受国内扎实的工艺美术技法训练。出于对包豪斯的向往,他在1996年赴德国柏林艺术大学留学深造,自此在柏林生活、工作。而这一切也成为开幕当天daydream展览同名论坛探讨的话题。在平媒式微之下,设计教育的方向、设计行业的生存之道,以及一直困扰设计从业人员的商业与艺术,实用与研究等问题都被多次提及。

独立策展人崔灿灿在看完何见平展览之后表示,展览9个单元之间不是一个线性的关系,而是一个含混着自我、现实、工作、路径各个不同领域混在一起的9个模块。“设计师的体系工作往往会片面理解为甲方意志,但我们很少会看到在形成甲方意志之前的这些手稿和草图以及失败的案例。设计师是研究者还是实用者,是需要去探讨的一个概念。你会发现一个艺术家真正动人的不一定是它的有效层面,真正动人的是他探索了多少方向,他在自己的实验室里摸索了多少事情,这些事情并没有被我们的实用系统完全的注意到或者用到。”而从此次展览中呈现出的独立研究与想象力摸索亦是何见平打动崔灿灿的地方。

策展人德国Folkwang 博物馆海报博物馆馆长René Gronhert表示,何见平的作品之所以独树一帜是他长期在两种文化之间自由行走密不可分。“多重性构成了何见平作品的本质。无论是水墨画,传统书法,摄影作品,还是蒙太奇摄影,数码图片处理,字体排版创新都在诉说着他的多种特质和多样表达。”

此次展览由德国Folkwang博物馆设计馆馆长René Grohnert博士策展,设计互联创始馆长Ole Bouman、副馆长赵蓉担任展览顾问。这也是设计互联继《启蒙者·石汉瑞》之后推出的又一设计师个展,系统性地梳理和呈现个体设计师的创作历程,及其应对时代变化的独特姿态与探索路径。展览免费向公众开放,展期持续至2021年5月30日。

何见平:

1973年出生于中国杭州富阳,本科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早期接受国内扎实的工艺美术技法训练。出于对包豪斯的向往,他在1996年赴德国柏林艺术大学留学深造,自此在柏林生活、工作。在成为独立设计师之前,他曾长年执教于柏林艺术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和香港理工大学等不同学府,身体力行东西方的设计教育,并为多家设计杂志撰写专栏,还出版了许多颇具影响力的书籍。他的设计作品获奖无数,包括华沙海报双年展金奖、德意志国家设计奖金奖、德国红点奖全场大奖、奥地利Joseph Binder金奖、伦敦D&AD黄铅笔奖、德国Ruettenscheid年度海报成就奖,并被英国V&A博物馆等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收藏。

采写:南都记者 黄璐 图片:设计互联提供

编辑:陈欣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深文专题|用文化书写迈向全球标杆城市的生动注脚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