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短视频直播平台快速崛起,但类似未成年人过度沉迷网络、打赏主播一掷千金,平台暗藏软色情暴力内容等问题,也引起担忧。如何保护短视频直播平台中“少年的你”?
3月30日,南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研究中心在北京举行数字经济治理论坛第五期活动,邀请多位嘉宾一起探讨短视频直播平台青少年保护之路。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副教授郑宁
会上,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副教授郑宁认为,短视频具有创作门槛低、个性化表达、社交属性强等特点,有助于青少年实现表达自由和文化创造的权利,但当前平台存在色情暴力等违法不良信息,以及未成年人打赏和沉迷问题需要警惕。
她特别提到,平台应谨慎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建议选择其他验证方式,保护好未成年人信息。
短视频让青少年实现表达自由和文化创作权利
《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到1.75亿,未成年互联网普及率为93.1%,74.0%未成年网民中拥有属于自己上网设备的比例。
此外,《中小学生短视频使用特点及其保护》显示,将近七成中小学生使用短视频平台,且大部分在休息日节假日使用,他们喜欢短视频的主要原因是减压和好玩。
在郑宁看来,短视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短视频有助于消除知识鸿沟、促进教育公平,还能提升素质教育、实现文化传承。比如华中师范大学戴建业教授通过短视频趣味讲解古诗词,普及中华诗词文化。又如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等内容通过短视频二次传播,起到传递正能量的作用。
另一方面,当前短视频平台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大额直播打赏、遭遇软色情、暴力信息侵害等。
当天,南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研究中心发布《短视频直播App青少年保护测评报告》同样涉及这些问题。比如七成被测App的短视频内容,存在色情、烟酒、暴力等不适宜向未成年人展示的信息。部分主播在直播中打“软色情”擦边球,但App没有针对未成年人做出显著提示。
至于未成年人打赏退款问题,报告显示,55%被测 App 没有在直播页面提醒不提倡青少年打赏,不少App还存在鼓励、引诱用户打赏的情形。仅半数App提供未成年人退款机制,还有客服表示打赏是自主消费行为,一经消费无法退款。
“短视频青少年保护应该从监管进入到治理的时代”
为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免受侵害,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近年来监管部门频频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并下发政策文件。
会上,郑宁盘点梳理了近期的监管举措。去年3月广电总局发布《未成年人节目管理规定》要求,设立未成年人网络专区、未成年人保护专员制度、休息提示制度、未成年人节目评估委员会制度等。随后7月,网信办启动“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网络环境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直播、短视频网站平台存在的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全面清理色情低俗、血腥暴力、恐怖迷信等有害信息。
对于外界普遍关注的未成年人充值打赏问题。去年5月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二)》明确,未成年人未经其监护人同意进行打赏,监护人请求返还,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郑宁注意到,今年3月最高法披露的一起未成年人打赏退款案例,正是得益于上述意见的指引。
据悉,未成年人刘某多次使用父母银行卡打赏直播平台主播,大约 160万元。随后刘某父母将平台诉至法院请求退还全部打赏金额。一审法院判决平台酌情返还40万元,刘某父母不服并提起上诉。上述意见出台后,本案在法院调解下双方和解,平台返还了全部打赏款。
值得一提的是,即将于6月正式实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专设“网络保护”一章,要求企业都不得提供诱导未成年人沉迷的产品和服务。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
“当前监管呈现立法保障、严格执法和司法保护等特点,但还不够。短视频青少年保护应该从监管进入到治理的时代。”郑宁说道。
在她看来,监管是以国家机关政府导向,治理则是多中心、多主体。治理需要政府部门、司法机关、企业、行业协会、学校和家庭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治理,采取更为灵活多样的治理手段。
平台应慎用人脸识别技术,保护好未成年人信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会上,郑宁还分享了一些海外未成年人保护举措。
比如美国《儿童互联网保护法》和《儿童在线隐私保护法》规定,接受特定联邦资助的图书馆和中小学必须采用网络过滤技术等,防止未成年人接触到不恰当和有害的网络内容。对13岁以下儿童的网上个人信息收集做出限制,对于13岁以下儿童使用部分网站服务时,网站须征得父母同意。
又如,日本通过《完善青少年网络利用环境法》,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电信运营商、内容生产商、监护人等都给出了明确的责任要求和处罚办法。还有英国、澳大利亚和芬兰为家长们提供“网络保姆”软件,自动屏蔽不良内容。
结合当前短视频直播App现状和国内外治理经验,郑宁也提出一些建议。她认为,平台有必要完善未成年人登录验证制度,可以通过复合验证等技术来核实青少年身份。郑宁特别提到,平台应该谨慎使用人脸识别技术,选择其他验证方式,保护好未成年人信息。
对于青少年模式的建设,郑宁表示平台可以加强技术投入控制青少年上网总时长。比如允许监护人远程控制或提高密码难度,来解决时间锁过于简单、易被破解的问题,避免卸载后重装即可绕开青少年模式的缺陷。
另外,平台应该严格把关青少年模式下内容,精选适合未成年人的优质内容。监管部门可以通过行政指导、发布标准、执法检查督促平台履责。另外,行业协会也应当积极制定自治规范,对平台采取青少年模式的情况进行评估,并通过信用监管等方式对违法违规的行为进行惩治。
“家长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因此加强家长教育也很有必要。”郑宁补充道。
出品:南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研究中心
采写:南都记者黄莉玲
编辑:蒋琳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短视频直播平台青少年保护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