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催生了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的繁荣,除了收入和盈利快速增加,中国消费者对互联网医疗的需求仍在持续释放。后疫情时代,互联网医疗行业依然在曲折中前进,相对较慢的渗透速度考验着互联网医疗企业的商业模式、渠道拓展及盈利能力。随着京东京东健康发出首份年报,人们也把目光聚焦到另外两家互联网医疗巨头企业——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
零售药房拉业绩 在线医疗领域开发有助打造医药闭环
京东健康早前披露了公司上市以来的第一份年报,2020年实现收入193.83亿元,同比增长78.8%;净亏损达172.35亿元,同比扩大了16.73倍。年报称亏损大幅增加主要是由于其上市而造成的资本项价值变动所致。如扣除掉可转换优先股和若干其他非经常性项目公允价值变动的影响,京东健康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年度盈利为7.49亿元,同比增长117.7%。
记者梳理财报发现,零售药房业务支撑起整体营收。据了解,京东健康零售药房业务主要包含自营、在线平台、全渠道布局三种模式。2020年,自营业务收入达到了168亿元,同比增长77.8%,占公司总收入比例达到86.67%。
在零售药房业务中,京东健康还在不断探索与上游供应链的合作,尝试在线上渠道化领域的合作,促进创新药、新特药等产品在线上平台的首发。如卫材中国旗下治疗肝癌的靶向药——乐伐替尼(乐卫玛)、诺华制药治疗多发性硬化疾病的国家一类新药——西尼莫德(万立能)、辉瑞旗下治疗“淀粉人”的创新药物——维万心、维达全均在京东健康平台首发,为国内用户提供全球同步的前沿治疗方案。
京东健康另一核心业务为在线医疗服务板块,这一部分的业务开拓取决于平台的流量与医疗治疗。据年报,截至2020年12月31日,京东健康年活跃用户数达8980万,一年净增3370万元。此外,有超过11万名全职和外部医生在平台执业,日均在线问诊量超过10万,是2019年的5倍多。在线医疗健康服务板块收入包含在服务收入中,2020年,京东健康“市场、广告及其他服务”实现营收26.09亿元,同比增长85.43%。
年报显示,京东健康整合其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能力,推出了家庭医生服务——“京东家医”。将有助于实现医疗场景的按需选择,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从而让优质医疗资源和服务能够更好贴切用户需求。西部证券研报认为,京东健康两大主营业务中,医药零售能为在线医疗板块提供流量,而后者又可为前者创造新的需求,形成了京东健康“药+医”闭环模式。
平安好医生连续6年亏损, 阿里健康实现扭亏为盈
有媒体称,京东健康交出了2020年中国互联网医疗上市公司里最好的业绩。对比其他互联网医疗巨头可一探此话背后含义。据阿里健康2021财中期年报可见,阿里健康在2021财年前半段才首度实现扭亏为盈,而平安好医生则仍未摆脱亏损困境。
阿里健康2021年财年中期业绩公告数据显示,其医药自营业务收入60.4亿元,同比增长75.7%,医药电商平台服务收入9.3亿元,同比增长71.4%。疫情的爆发确实给阿里健康医药电商平台带来一定的机遇。这一年,阿里健康医药电商平台商家及活跃用户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状态,天猫医药平台GMV超过554亿元,年度活跃用户超过2.5亿,比半年前增加6000万,商家数量超过1.8万,比半年前增加近4000家。
兴业证券研报认为,互联网医疗行业即将进入快速增长期,阿里健康作为医药电商板块头部公司将优先受益,阿里系流量有助于公司低成本获客,看好公司中长期增长空间。
反观14年就上线的平安好医生,至今则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据平安好医生2020年年报显示,平安好医生2020年总收入68.66亿元,同比增长35.5%;净亏损9.49亿元,同比扩大27%,这是平安好医生上市三年以来以来单一财年的最大亏损。同时也是平安好医生自2014年8月成立以来连续第六年亏损,累计亏损达46.78亿元。
平安好医生首席财务官叶澜曾表示,平安好医生是有盈利能力的,从近几年的财务表现来看,费用率在不断下降,经营亏损率也在不断缩小。公司在行业机遇下将加大战略升级及投资,因此实现盈亏平衡点的时间将有所推迟。年报显示,平安好医生的营收主要由在线医疗、消费型医疗、健康商城、健康管理和互动等四大板块构成。其中,核心业务在线医疗实现强劲增长。报告期内,在线医疗业务收入达到15.66亿元,同比增长达82.4%,全年贡献毛利8.79亿元,同比大增132%,占比最高。
不同于本身就擅长用户增长和用户转化这一互联网打法的阿里健康与京东健康,平安好医生在流量获得渠道上并不占优势。根据年报显示,截至2020年底,平安好医生注册用户数为3.73亿人,其中有49.3%的用户来自“平安集团插件”。四大核心业务之一的在线医疗在2020年实现了15.66亿元营收,有5.8亿元的销售额来自于“依托平安集团综合金融的企业客户网络”中的企业客户。这意味着,接近50%的用户来自平安集团,约1/3的在线医疗营收也依靠平安集团。
后疫情时代 互联网医疗向阳而生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使得互联网医疗的优势被进一步发掘。国家卫健委连发两文推动互联网医疗的加速应用,政策利好促进互联网医疗的规模和影响力快速壮大。但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互联网医疗依旧停留在“医药电商”“简单问诊”的层面上,如何更好地将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地赋能线下医疗机构,是每个互联网医疗企业必须面对的命题。
从阿里健康到平安好医生,再到京东健康,越来越多互联网巨头入场医疗大健康领域跑马圈地。互联网医疗的下半场,三家企业也展现出了不同的策略,相似的野心——发力医疗服务、深耕衍生核心业务。
据京东健康首席执行官辛利军表示,京东健康将为用户提供涵盖检测、诊断、治疗、用药及康复的综合医疗健康服务,同时将线下医院与互联网医院进行整合,以线上医疗健康服务平台为线下公立医院赋能,为当地医院的线下用户提供在线复诊,续方开药等服务。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陈玉兵教授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医院存在环节过多、手续复杂等问题,医患之间矛盾突出,这主要是因为医护人员不足、人民对医疗品质的要求愈来愈高等因素,而智慧医院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阿里健康紧抓这一就医痛点,主要在数字基建方面发力。阿里健康董事长兼CEO朱顺炎认为,要实现“小病小医、大病大医”的分级诊疗目标,必须要用技术手段,而这也是阿里健康着重在投入和计划投入的一些领域,包括 AI、RWS等。在半年报中,阿里健康表示,将通过智慧医院信息系统和区域医疗健康新基建等产品在已有项目的成功上线运营,打造标杆项目,助力中国区域数字医疗新基建市场的广泛落地使用,推进分级诊疗落地及县域共体建设。
平安好医生则依托集团固有优势,拓展“保险+互联网医疗”。据悉,平安好医生已成立保险事业部,全面推进跟平安健康险的线上业务深度合作,通过联合开发定制化的医疗健康+保险服务组合产品等方式,实现医疗健康服务与保险服务的相互赋能。同时,除继续扩展医生队伍、完善互联网诊疗、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等互联网医疗常规业务外,平安好医生还提供包括前端的预防和后端的康复服务。
行业分析师李晨认为,尽管电商思维可以快速规模起量,却并不适用长线发展。互联网医疗其核心价值还是在医疗产业链升级上。医疗本身也是一个“慢”产业,需要沉淀深耕,一旦形成核心竞争力,便拥有高门槛及溢价空间。
互联网医疗三巨头之争,尚未分出胜负。
奥一新闻见习记者 林诗妍
实习生 林少娟
编辑:林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