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群体的独居生活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和体验?一旦遇到紧急状况,他们会怎么做?他们如何看待独居生活?2021年3月22至3月26日,南都民调通过网络问卷与线下走访结合的方式,收集到810位独居人士的心声,并于近日发布《独居青年生活状况调查报告(2021)》。
报告显示,近六成受访者孤独感不强,但独自一人过节假日会让近五成受访者感到很尴尬,八成人希望节假日能有人陪伴自己;一旦遇到紧急事件,七成受访者选择自己解决,从性别角度分析,女性受访者更愿意求助于他人;过半受访者有意结束独居,愿长久独居者不足三成,绝大部分受访者更倾向于将独居看作是一种暂时的生活状态,长期、永远的独居并不被大多数受访者接受和提倡;从独居原因的角度来看,为追求独立生活而选择独居的受访者占比超五成,这部分受访者更享受独居生活,有心事更愿找朋友倾诉。
近九成受访者独居时间在5年内,六成为单身人士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近九成受访者的独居时间在5年内,其中,独居时间在1-2年的受访者最多,占比达42.47%;独居时间在5-10年和10年以上的受访者相对较少,占比分别为6.67%和4.81%。从受访者的婚恋状态来看,六成受访者处于单身状态,小部分(8.77%)受访者虽然已成婚,但仍处于独居状态,家住广州的陈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在接受研究员采访时,陈先生表示因为双方工作的原因,自己与太太两地分居,他打趣道,独居还是有好处的,平时的消费金额比和太太同居时节省了不少。
五成受访者因追求独立生活选择独居,部分受访者曾一个人去做手术
受访者选择独居的原因五花八门,53.46%的受访者选择因为想要独立生活选择了独居生活;48.64%的受访者认为独居能使自己更好的专注于事业,不少受访者提到,现阶段正是自己事业的上升期,工作地随时可能变动,把精力投入事业得到的回报更加吸引自己;32.96%的受访者认为独居可以更好的锻炼自己的能力,有受访者告诉研究员,他认为独居生活可以更好的锻炼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能够真正担负起未来责任、不依附于他人存在的成年人;从安全和隐私的角度来看,分别有32.47%和29.14%的受访者觉得一个人住能更好的保护隐私、更安全,所以选择了独居。受访者祁小姐觉得没有找到合适的伴侣之前,单身独居不是坏事,独居没有拘束,自由自在,不用考虑他人感受,更不需要委屈自己去迁就别人。
但部分受访者则是因为被动的原因不得不选择独居,数据分析结果显示10.74%的受访者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另一半,只能选择独居;还有8.52%的受访者表示独居是自己向生活成本妥协的无奈之举。五羊邨的一位外卖小哥告诉研究员,自己和不少同事都过着独居生活,现在大家都在努力赚钱,毕竟在广州站稳脚跟十分不易,虽然很想念父母,但确实没有能力把父母接过来和自己同住,他憧憬着攒够积蓄后可以回到老家成家立业,好好赡养父母。
网上疯传的孤独等级表将孤独程度分成了10个等级,本次调查中,五成以上的受访者曾经历过一个人去逛超市、吃餐厅、看电影,周小姐就是其中一员,她表示有想看的电影上映时,也不介意自己一个人去看,她向研究员强调,其实做这些事并没有什么孤独感,只是遵从自己的喜好;42.35%的受访者经历过一个人吃火锅,有受访者提到,自己一人吃火锅,起身调蘸料时,不到三分钟的时间,餐具已被服务员撤走了,场面一度十分尴尬;6.17%的受访者甚至达到了孤独等级表的最高境界——一个人去做手术。交互分析还发现为追求独立生活而选择独居的受访者中,体验过孤独等级在七级以上的受访者略高于全体受访者,其中,尝试过一人搬家的独居青年比全体受访者高出6.65%。
过半受访者有意结束独居,愿长久独居者仅两成
独居可以带来生活上的自由,能更好的保护隐私,但大多数受访者并不愿意长期保持独居状态,55.68%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有结束独居的意愿,只有22.35%的受访者希望能够一直保持独居生活。袁先生告诉研究员,自己一点也不愿意长期独居,他解释道,人毕竟是群居动物,需要沟通交流,老友记和武林外传等电视剧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一方面是拍得好,另一方面则是满足了大多数人内心期望的理想状态——喜欢的人和最好的朋友在身边,闲暇时光可以一起聊聊天,紧急情况身边有人帮忙照料。数据分析结果表明70.62%的受访者愿意通过结婚、和伴侣同住的方式结束独居生活,其中,38.52%希望和另一半结婚后生活在一起;32.10%愿意和伴侣一起居住。
近六成受访者孤独感不强,六成人有心事时愿找朋友
参与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九成人独居时间在5年内,且八成人学历在大专以上,可见多数受访者离开父母的庇护、告别校园集体生活不久,还处于还在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反思新的生活方式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孤独感,调查结果显示42.60%的独居受访者孤独感较强,但大多数受访者很少感到孤独(46.17%),甚至并没有体会到孤独(11.23%)的感觉。
虽然大多数受访者一个人居住时的孤独感并不强,但如果独自一人过节假日,则很是让受访者头痛,八成受访者希望节假日能有人陪伴自己,其中,33.58%的受访者直言在节假日一个人很是孤单;47.41%的受访者认为一个人有的时候很尴尬。刘女士向研究员倾诉道,自己一个人住,实在是太孤单了,晚上睡觉的时间段最能体会到难以忍受的孤独,这个时候自己通常会和父母煲电话粥减轻孤独感,她还提到,节假日逛街时,自己一般会找朋友搭个伴,否则一些奶茶店买一送一的活动一个人参加会觉得很尴尬,独自一人完全没有逛街的欲望。
有心事的时候,六成受访者选择找朋友倾诉,田先生告诉研究员,自己有心事一般会和朋友说,而不愿意告诉父母,他觉得父母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自己这一代不一样,很难感同身受;24.69%的受访者则更喜欢找父母谈心,周小姐有心事时,愿意和父母聊聊天,她认为父母最可靠,是自己坚实的后盾。
数据分析结果还显示,五成受访者在闲暇时间会通过学习充电,充实自己;四成受访者通过追剧、听音乐打发时间;33.46%的受访者则选择了在家躺尸,好好放松自己。田先生告诉研究员,自己闲暇时一般会读新闻、刷抖音、看电影,这样做可以让心态轻松一些、分散注意力,让自己不去想那么多。
七成受访者自己解决紧急事件,女性更愿求助他人
独居能带来更多的私人空间,但这也意味着独居人士将不得不面对生活给出的一个又一个考验。独自居住时,35.93%的受访者都曾遇到过突发停电、停水、停气;不少受访者还遇到了灯具和水龙头故障、水管爆裂、忘带钥匙等情况,占比分别为28.27%、25.06%和23.21%;19.88%的受访者提到自己生病时身边没有其他人,只能自己照顾自己。
5.31%的受访者则遇到过更为危险的情况:突发疾病无人拨打120。90后祁小姐告诉研究员,自己有一次生病头晕倒地,虽然人有知觉,但全身都动不了,很无助,不知过了多久,才完全清醒过来,当时既崩溃又后怕;袁先生则因为一人居住闹过大乌龙,他向研究员讲述,自己有一次下班比较累,很早便休息了,手机正巧没电关机,恰逢有人找自己却怎么也联系不到,一时亲戚好友、同事等均以为他出了事,一个同事特地赶到自己的住处,敲了好久门才把他叫醒,最后大家才发现是虚惊一场。
手机浏览器搜索“独居生活指南”,网页显示出不少关于人身安全防范的文章,这些文章竭力提醒独居人士需注意安全:入住时要换锁、丢快递盒记得撕掉个人信息、周围没有陌生人跟踪再开门......本次调查中,也有受访者遇到过人身安全方面的问题,4.81%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曾遭遇家中进小偷的情况,1.98%的受访者提到自己曾在回家途中被人尾随。
一旦遇到紧急状况,74.69%的受访者更倾向于自己解决。此外,交互分析的结果还显示,较男性受访者(19.00%)而言,女性受访者(33.52%)更愿意求助于他人,愿意求助他人的女性受访者比男性多14.52%。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31.71%的受访者倾向于找父母求助,43.90%的受访者第一时间会向朋友求助。一位外卖小哥告诉研究员,自己在送餐过程中难免会因交通事故受伤,轻伤从来是自己爬起来去药店买药、独自处理解决;如果伤情实在严重,会找朋友或者熟悉的同事帮忙,平时基本不会麻烦他人,父母远在千里之外,自己对父母一贯报喜不报忧。
追求独立生活的受访者更享受独居,有心事更愿找朋友倾诉
交互分析的数据显示,因追求独立生活而选择独居的受访者中,30.48%的人暂时还未想好是否结束独居生活,比全体受访者高出8.50%;想告别独居生活的受访者比全体受访者低6.95%,可见大部分因追求独立生活而选择独居的受访者很是享受现阶段的生活,但对自己生活方式未来的走向仍有些许迷茫。
追求独立生活而选择独居的受访者的倾诉对象也与全体受访者稍有不同,他们更热衷于向朋友吐露心声,在这部分受访者中,69.52%的独居青年有心事时,更愿意和朋友谈心,比全体受访者高出8.53%,而愿意和父母倾诉的受访者则略少于全体受访者。
食衣住开销最大,近五成受访者租房居住
独居受访者每月的开销主要花在哪些方面呢?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受访者的工资大部分都用在了食、衣、住三方面,占比分别为62.84%、52.84%和49.38%,
参与调查的受访者中,47.65%的受访者自己租房,27.41%的受访者居住在单位提供的宿舍,还有24.94%的受访者自购房屋。“房奴”田先生每个月的工资大部分都交给了房贷,他告诉研究员,想要成家,必须要有房子才行,购房的首付是父母支援的,自己每月偿还剩下的房贷,心中多少有点压力。
45.68%的受访者通过自己做饭解决用餐问题,长期做单人餐的周小姐说,亲自下厨有烟火气,对健康更好,她还向研究员吐槽道,唯一的不足之处大概是偶尔有朋友来做客的时候把握不好分量,习惯性地又做成了单人份。29.88%的受访者则选择了更为方便省事的外卖。袁先生就是外卖服务的死忠粉之一,他提到平时一个人煮饭控制不好量,而且如果没人帮厨,自己根本不想开灶。
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理性看待独居
从本次调查的数据来看,受访者或主动或被动的选择了独居,但绝大部分受访者更倾向于将独居看做是一种暂时的生活状态,长期、永远的独居并不被大多数受访者接受和提倡。独居过一段时间的蔡女士认为不能把“孤独”单纯的界定为形式上的孤单,应当理性看待独居这一选择,尊重那些深思熟虑之后依然选择独居的成年人,但任何选择都有两面性,既然享受到了独居带来的自由和独立空间,就不得不面对紧急情况可能无人救助等问题。蔡女士觉得独居更像是一门课程,在合适的年龄,合适的时机,一个人住一段时间。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福利的完善,未来或有更多人愿意选择独居,社会对独居者的接受度也会逐渐更高。在北上广深等城市,公寓功能逐步完善,周边配套的娱乐休闲购物中心、健身房等设施使得独居者在享受自己独立空间的同时,依然与外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但不难看出,在拥有私人空间,远离弯弯绕的人际关系的背后,拥有生活的主动权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
2月12日(大年初一)凌晨,因锁舌卡进门框无法开门,25岁在京独居女子被困卫生间长达30多个小时。因没带手机无法呼救,向邻居求援时却被反问“一个人洗澡为什么锁门?”,最后只能靠敲击管道发出声音的方式请求救援。成功获救后她却遭到部分网友的人身攻击,从质疑“上厕所为什么不带手机”,到批判该女子“为何不去合租”“为什么不找男朋友”,不难看出部分人对独居还持有偏见,独居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公众应当接纳和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与其对他人指指点点,不如共同完善住房环境、做到友善互助、遵纪守法,使得每个人即使独自居住,也可以安安心心。
调查概述
本次调查时间为2021年3月22至3月26日,通过网络问卷与线下走访结合的方式,回收810份有效样本。
受访者主要来自一线、新一线和二线城市,占比分别为21.36%、25.19%和30.37%;男性占56.54%,女性占43.46%;从年龄段来看,以80后、90后和00后为主,分别占21.98%、55.18%和22.84%;就受教育程度而言,大多数受访者的受教育程度在大专以上,学历为大专的受访者占30.25%,学历为本科的受访者占47.90%,学历为硕士或以上的受访者占6.79%;从婚恋状况来看,单身的受访者最多,占比达62.96%,其次是正处于恋爱中的受访者,占比达26.30%,婚恋状况为已婚和离异的受访者相对较少,占比分别为8.77%和1.98%。
社会群体与公众心理研究课题
项目出品:南都民调中心
项目监制:谢斌 张纯
项目执行:南都研究员 沈红媛 涂长芳
实习生 吴宇涛 周苗苗 马秀岩 孜比尼萨·吾力卡日
编辑:文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