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亦恰逢吴良镛先生99周岁华诞。3月31日,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联合主办的“国匠:吴良镛学术成就展”开幕式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
吴良镛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七十余年来,吴良镛院士一直坚守在教育和研究岗位,胸怀祖国,心系人民,为中国以及世界人居环境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展览通过清华园里老园丁、从建筑天地到大千世界、天下人居为生民立命、匠人营国、欢乐圣境游于艺五个板块,综合展示吴良镛先生在教书育人、建筑设计、科学研究、规划实践、艺术创作方面的杰出成就,呈现其国匠精神。
一个活着就变成了星星的人
“宏文释阙识梁林,清华携手育群英。沙翁门前初作匠,菊儿胡同始展情。雄图一卷京津冀,美画三章沪杭宁。宜居安得人间境,浩渺苍穹望镛星。”一首诗,概括了吴良镛先生近一个世纪的生命旅程。
论文《释“阙”》在中央大学学生刊物《建筑》第五期发表,1943 年
1943年,他的论文《释“阙”》在中央大学学生刊物《建筑》第五期发表,引起梁思成、林徽因的关注。1946年,他在梁思成的召唤下来到清华大学建筑系工作,亲历了清华“营建系”的从初创到成长的重要阶段。改革开放以后,他认识到”建筑要走向科学”,于是卸去系里的行政职务,初创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开始“进军科学”的探索。
从1984年到2014年的三十年,是吴良镛学术生命的“黄金年代”。他提出广义建筑学、人居环境科学的理念,动手改造菊儿胡同新四合院,设计了孔子研究院、红楼梦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新校区等杰出的建筑作品。同时积极参与城市规划和区域协同规划,把中国建筑师的视野,从单体建筑的精雕细琢引向一座城市、一个经济协作区的宏伟蓝图。
菊儿胡同新四合院 1989-1993年
孔子研究院 1996-2008年
京津唐地区发展规划设想,1979年
从早年的论文《释“阙”》手稿,到2001年《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手稿,从菊儿胡同的落成,到中央美术学院新校区建立,从1979年的京津唐地区发展规划设想、1992年的浦东中心区规划构思,到2003年的京津冀北地区城市空间布局,再到2014年的首都地区空间发展愿景……此次展览细致地梳理了吴良镛先生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
策展人王鲁湘认为,“吴良镛先生为数不多的建筑设计作品,展现出了深厚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想象力,表达出用建筑营造历史语境的深厚功力,以及在天地之间用建筑与古圣贤对话的文化魄力,是中国当代建筑中的大雅之声。”
威尼斯叹桥,1981年(意大利)
在教师和建筑学家的身份之外,吴良镛先生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传统中国文人。展览展出了他在海南、古北长城、意大利威尼斯、日本等旅游胜地方即兴挥毫,创作的一批风格独特的水彩写生,展现了他“依仁游艺”的一面。
2016年,国家天文台命名一颗小行星为“吴良镛星”,这是一个建筑学家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王鲁湘说:“一个不知疲倦行走在大地之上,为了中国人的美好人居环境而辛勤工作的建筑学家,终于活成了一个活着就变成了星星的人。”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拙匠迈年豪情未已
3月31日的展览开幕式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主持。开幕式上,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致辞表示,吴良镛先生是在清华大学工作七十五年的杰出教育家,是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和带头人,是理想坚定、爱国奉献的优秀共产党员。吴先生胸怀祖国、心系人民、以祖国繁荣和人民幸福为己任,一生致力于城乡人居改善实践,为中国以及世界人居环境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城乡建设英才,是全校师生学习的楷模,向吴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
陈旭致辞 摄影:邓可
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苏荣辉副局长高度赞扬了吴先生对我国城乡规划科学问题的研究与实践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提出吴先生早在1980年代就呼吁“走向科学”,始终倡导科学、人文、艺术的融合,面向中国问题,探讨解决方案,家国情怀与心系人民的责任担当令人感佩。
中国工程院三局安耀辉巡视员回顾了吴先生长期以来在国家重大工程科技领域作出的战略性和前瞻性引导工作,赞扬吴先生在人居环境建设与新型城镇化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作为学界代表发言,高度评价了吴先生创立“人居环境科学”的学术成就。从1950年代起吴先生参与和推动建筑学会、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规划学会等学术团体,特别是作为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科学委员会主席,主持起草《北京宪章》,为世界建筑学发展提供指路图。
南京市规划局原局长苏则民作为学生代表发言,他特别回忆了此次展览的展品之一《人民英雄纪念碑赞——纪念碑落成20周年》手稿的产生过程,表达了对吴先生为人的高尚,对事业的执着,做学问的严谨的钦佩。
吴良镛先生发言 摄影:李林
吴良镛先生向来宾表示欢迎和感谢,“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拙匠迈年豪情未已”,号召大家建设美好人居环境,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建设美好人居环境,共同奋斗!
策展人王鲁湘向观众介绍展览的主题与内容,认为对于中国建筑学界,吴先生的作用就像国家乐队中的大钟——“镛”。“镛是管节拍的,可以和笙、鼓、磬等乐器,八音克谐,维镛控节,金声玉振,演奏出气势磅礴的黄钟大吕。”
开幕式现场 摄影:王建一
展览现场 摄影:许可
展览将持续至2021年5月9日。
编辑: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