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健康码导致的老年人出行不便,引燃了社会对“数字鸿沟”的担忧。在业内人士看来,老龄化、数字化同步共振的情况下,“数字鸿沟”或有所加剧。
解决老年人挂号的“数字鸿沟” 。2020年12月10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门诊楼前,工作人员(右二)在帮助老年人用手机扫描“行程卡”二维码。 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一方面数字化加速进行,另一方面老年人群加速扩大,不同代际之间的人群、数字、技术应用能力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在近期由盘古智库举行的“人口老龄化下的代际数字鸿沟及其应对策略”研讨会上,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梁春晓说。
在他看来,老龄化一定程度上是人类进步的结果,但现今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体系,都是适应年轻社会的,与老年社会不相适应。“这种不适应才是问题。我们今天不是把老龄化解决的,而是解决掉与老龄化的不适应。”他强调。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信息师张新红分析,数字鸿沟普遍存在于各个国家、地区、经济实体、家庭,以及个人之间,如果数字鸿沟过大,可能进一步扩大原有的贫富差距或者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
但数字鸿沟亦有可能转化为数字机遇。
“数字鸿沟普遍存在,大家谈及数字鸿沟也不要过于紧张。”张新红认为,老龄社会缩小数字鸿沟的真正难点,是如何让老龄人口跟得上时代步伐,“不仅会使用,而且让这些新的信息技术让老年人从中受益。”
“为什么健康码在国内引发这么多问题,因为健康码本来就不是为老年人设计的,”他分析,健康码为复工所设计,并未考虑到会应用于全社会。而应用于全社会后,政策上也没有适当调整。“如果政策上给予一个口子,老年人拿老年证就可以免这个,非要一刀切,问题才出来。”
在张新红看来,缩小数字鸿沟首先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同时对弱势群体给予更多关爱和帮助,在政策和技术上都有一定倾斜。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邱泽奇也有类似的观点。代际公平是他看待数字鸿沟时的一个关键切入角度。在他看来,代际数字公平的本质是机会公平,解决问题,亦需要通过发展技术来解决。也就是说,提高创新技术的可及性和可用性,例如,降低互联网的接入门槛,让相关产品更容易使用。
“最后是一定要管用,”邱泽奇认为,每个人都需要不同的服务,未来需要进入个性化服务阶段。这有赖于技术创新,但也需要得到社会的支持。“我们希望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给予养老企业、数字企业、普通大众以充分的想象空间,给他们创新的正当性。”
而就企业来说,邱泽奇表示,适老化改造应当是现代企业社会价值的一部分,而不再是现代企业社会价值的外延。企业的产品需要融入适老价值、内容和标准,才能构成数字公平。
他提到,多家互联网公司,其产品覆盖了几亿人口,若在此方面略有改进,就能提供社会公平,让每个人用到经过改进的、能够带来福利的技术创新。“企业如果能够在提升效率的进程中,考虑到老龄人口,考虑到小孩,考虑到社会需要照顾的弱势群体,这就是社会公平最直接的形势。”他说。
南都记者 宋承翰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