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口服务管理新规引热议!专家建议采集、处理、存储分离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即时
原创2021-04-02 19:02

因一纸“停留24小时人员纳入登记”的新规,上海成为焦点。

据人民日报消息,4月1日起,新修订的《上海市实有人口服务和管理若干规定》(下称《人口新规》)施行。关于实有人口的定义,其中明确,是指在上海居住或者停留的本市户籍人员、外省(自治区、直辖市)户籍人员(下称来沪人员)。短暂来沪人员主要指包括因就医、就学、旅游、公务活动、探亲访友等在上海短暂停留超过24小时的人员。

消息发布后,引起公众关注,认为来沪人员短暂停留需强制登记。上海市政府随后解释称,这是误读,将短暂停留的来沪人员纳入实有人口范围,旨在提升实有人口服务效能,个人可根据需求自主、自愿登记,不作强制要求。

新规引热议,上海回应不作强制要求

南都记者查询获悉,今年2月24日,上海市政府印发了“关于修改《上海市实有人口服务和管理若干规定》的决定”,该份文件3月8日被公布在官网,执行时间为4月1日。

微信图片_20210402181040.png

《上海市实有人口服务和管理若干规定》与此前版本相比,有三点新变化:一是明确范围和丰富采集方式,新的采集方式为自主填报与上门采集相结合,其中鼓励通过“一网通办”平台进行实有人口信息自主填报;二是明确相关单位住宿场所信息登记责任;三是对重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大,处罚金额最高变为5000元。

纵观《人口新规》全文,没有明确提到网络所热议的停留超过24小时需要登记。随后在3月31日10时,作为具体实施部门,上海市公安局官博和公众号的解读文章明确提到,新的“规定”在原有居住在上海的本市户籍人员、外省市户籍人员基础上,将短暂来沪停留的人员纳入服务管理,包括来沪就医、就学、旅游、公务活动、探亲访友等停留超过24小时的人员,但不包括“一日游”、公务活动当天往返以及交通中转等人员。

微信图片_20210402181055.jpg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上海人口净流入达到958.84万,总量居全国第一。面对如此大的流动人口,有网友认为,政府在治安、社会保障等多个层面的管理难度确实在加大,为防控疫情有必要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也有网友称,担忧新规加重信息登记负担。

对此,上海市政府网站4月1日发文称,新修订的《上海市实有人口服务和管理若干规定》开始施行,网民对“来沪人员短暂停留是否需强制登记”高度关注,对此解答如下:《规定》明确将短暂停留的来沪人员纳入实有人口范围,旨在提升实有人口服务效能,个人可以根据需求自主、自愿登记,不作强制要求。

记者实测通过官方小程序自主申报

公开资料显示,实有人口含常住人口、流动人口、户籍人口和外籍人口。南都记者注意到,对于实有人口的管理,以《武汉市实有人口登记管理办法》为例,其申报义务人范围为本地户籍人员与外来长住人口,国内多数城市采用的也是这一范围。

4月1日,南都记者按照提示,登录上海市“一网通办”小程序“随申办”,显示进入“个人办事项”之前,需要授权个人姓名、身份证以及手机号,并进行人脸识别。此后进入的“不见面办理”一项,第一栏为实有人口信息自主申报,显示为自主申报。

南都记者随后致电上海市政府热线,工作人员表示,人口登记属于公安部门事务,新规增设的内容与个人关系不大,与企业关系更密切。个人常驻沪并有固定住所才需要到居委会作登记。

对于上海市公安局提到“对来沪就医、就学、旅游、公务活动、探亲访友等停留超过24小时的人员纳入管理”,工作人员表示,旅游的话旅馆会进行办理,对于短途来沪走亲访友者是否可以不登记的疑问,其称不清楚,要进一步咨询管理部门答复。

与此同时,4月2日,刚从大连抵达上海、准备在清明假期短途旅游的刘女士告诉南都记者,除了正常的住宿登记与通行绿码,她的手机并没有主动弹出其他的信息登记提示。

专家人口管理安全比效率优先

有网友认为,这个话题热议更多地反映了后疫情时代,公民对个人信息收集与保护之间的焦虑。对此,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高艳东分析,“从户籍到常住人口,再到流动人口的覆盖,上海实有人口管理服务人群的类型和范围不断扩大,当前进行人口登记、收集个人信息主要是出于管理需要和服务需要。

“虽然此举会增加公民出行负担,但就长远来看,扩大收集面能够做到保证每一位流动人员的切实利益,其利好远大于负担。”高艳东称,中国能如此快速的脱离疫情负面影响,在2020年全球经济下行的总趋势下还能有所增长,离不开政府在疫情防控期间的管控。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也认为,疫情得到控制后,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会来到中国,从疫情防控角度,人口管理安全比效率优先。他同时表示能够理解网民焦虑,因此建议政府和企业在政策、技术搭建上,尽可能平衡必要的采集与隐私保护。

“没有技术保障,光靠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中的规定是空谈。所以,我建议采集者、处理者、存储者三者分离,可以运用区块链技术来做到这一点,通过无数端口去采集信息,但采集只负责采集,存储的只负责存储,国家有关部门才可以处理。”朱巍说。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 黄驰波 实习生 周逸婷 刘雨欣 陈燕

编辑:张亚莉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疫情防控常态化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