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2020年广东公布要全力培育打造全省战略性产业集群,相关工作机制随之而出。2021年4月2日,全省战略性产业集群联动协调推进工作部署视频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正式宣布建立以省长、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为“总链长”的省领导定向联系负责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的“链长制”,并由广东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广东省战略性产业集群联动协调推进机制》(以下简称《推进机制》),足见广东推动集群工作决心。据南都科创记者采访了解,在工作机制的护航下,产业链作为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发展很关键。在广东不断完善产业链,打造创新链之时,也要防止“链”过于同质化发展,城市间缺乏协作,大包大揽,导致产业壁垒问题。
南都粤“链”通天下专题
“五个一”助力战略性产业集群运行调度工作
2021年广东省两会期间,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在做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1年广东省将坚定不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探索实施“链长制”。
南都科创记者此前了解,2021年春节前后,结合集群推动工作,多地市已在探讨工作方案。此次《推进机制》的出台,是从省级层面做好规划统筹工作。明确以省长、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为“总链长”的省领导定向联系负责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的“链长制”,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承担日常工作。在工作机制上,广东省“链长制”包括全体会议抓总、省领导定向负责联系、产业集群牵头单位具体推进落实三个核心机制,将由省长负责召集,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由定向联系负责的省领导召集,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
具体工作任务方面,广东省将以“五个一”工作体系为抓手,包括一张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表、一份产业集群重点项目清单、一套产业集群创新体系、一个产业集群政策工具包、一家产业集群战略咨询支撑机构,开展战略性产业集群运行情况调度等工作。
产业跨界融合成趋势,协调联动很重要
工作机制下,如何做好产业集群的工作?据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产业集群与产业链的不同在于,产业集群是由多个不同门类、不同领域产业集成,包含众多产业链供应链,并可能同时包括一、二、三产。
“比如汽车战略性产业集群,既包括电子信息产业又包括汽车产业,还有通信、交通服务等等。”该负责人认为,面向未来,产业跨界与融合可能越来越普遍,这就更需要做好联动协调工作,而且要一对一、点对点,个性化、差异化地解决各个集群不同的短板问题。
据介绍,作为推进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的落地机制,“联动协调”主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其中,横向联动主要是省层面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纵向联动则包括与地市、国有和民营重点企业、集群相关机构的协作。
为了保障联动协调工作的推进,《推进机制》设计了全体会议、省领导定向负责联系(链长制)、产业集群牵头单位具体推进落实三个核心制度。“表面上看这三个机制是由大到小,不过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具体问题是相反的过程。”广东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产业集群遇到具体问题时,如果一般部门没有办法解决,就拿到定向负责联系省领导组织的季度会议上协调解决,如果还无法解决,就在每半年召开一次的全体会议上协调解决。
广东注重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勿让“链”圈成产业围城
多地市试行链长制,推动产业链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于近日对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进行公示,在公示名单中,多个产业集群也体现出跨区域协作特征。例如广佛惠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集群以广州为核心,依托佛山和惠州的制造能力,加强三地在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协作。目前,广佛惠三地已形成全国乃至全球规模最大、品类最齐全的显示家电配件产业链。此外,广深佛莞智能装备产业集群、深广高端医疗器械集群等,都实现了各地差异化、特色化、协同化发展,共同促进产业集群走在全国前列。
自2020年以来,广东多地市已在做通“链”工作。2020年7月,深圳正式发布《深圳市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指出将完善原产业链、培育新产业链,推进“强链、补链、连链、延链”工作开展,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供应链。深圳“链长制”聚焦于集成电路、5G、智能网联车、超高清显示、人工智能等8条重点产业链,着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产业发展。同年9月,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提到,深圳要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制”,由市领导牵头,做好“链式服务”。
2021年2月26日,深圳发布《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打造制造强市的若干措施》,再次提及了“链长制”的工作机制。文件强调,要全力提升产业链服务,实施“一链一图”、“一链一制”、“一链一策”、“全链联网”等举措。
同一天,广州市召开了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广州市长温国辉在会上强调,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快推行“链长制”,解决“卡脖子”问题。南都记者梳理发现,广州市“链长制”涉及的领域较广泛,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装备、新能源智能汽车、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等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产业链均包含其中。
广州市“链长制”的实际举措将主要围绕培育企业开展。第一,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领航型、链主型企业;第二,支持中小企业做专做精;第三,培育打造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和行业“单项冠军”,以此带动其他企业协同发展,提升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除了广深两大一线城市,广东还有多个地市制造业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在探索“链长制”方面也十分积极。作为家电、家居等多个重要产业集聚的制造业大市,佛山市亟需厘清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存在的主要瓶颈。2021年3月4日,佛山市政府发布文件中指出,要同步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实施“一链一中心、一链一图、一链一制、一链一策”的举措,推进优势传统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跃进。基于佛山制造业长短板发展不均的情况,佛山市“链长制”侧重于推进补“短”锻“长”,集中解决技术短板问题,推动自主创新突破“卡脖子”难题,进而完善制造业的产业链供应链。
同样提及“做长‘长板’”培育理念的还有中山市,2020年10月对外征求意见的《中山市产业体系重构工程实施方案》介绍了中山市“链长制”的运行方式,中山市同时指出将“摒弃或转移不具有优势或优势不突出的非核心部分”,推进产业结构重构。此外,珠海、肇庆、江门、茂名等地也出台或试行了“链长制”,为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培育链式思维、促进产业发展提供助力。
突破卡脖子技术,需共同汇集技术流、人才流及资金流
链长制”推动“链”高质量发展任重而道远。浙江省是较早推行“链长制”的省。2021全国两会上浙江省商务厅副厅长王坚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链长制”模式实施初期成绩还不够理想,产业链尚未稳固,接下来将针对芯片、集成电路、新能源等技术层面“卡脖子”的产业链进行逐步优化,同时在招商时加强项目引进,在产能布局,配套供应,政策供给,资金保障,人才引进等方面,全方位配合“链长制”模式进一步落实。
相比浙江,广东的制造业基础更加深厚,当前广东重点打造的10个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尤其在珠三角城市均有较好基础,比如汽车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此外新兴产业也得到较好的应用和推广。从产业生态上来看,广东的产业龙头企业数量较多,在相关政策引导下,头部企业的链条带动作用会更加突出。
但也需要注意的是,正因为城市之间的产业有交集,如何通过“链长制”等工作机制,加大城市之间“链”通互联更关键,且勿让“链”圈成城市产业围城,防止城市都想成为产业链的唯一冠军。
产业链本身具备协同特点。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何映昆表示,过去主要谈产业,强调产业自身规模的效应。当今的世界竞争已经从过去企业界的单打独斗发展成了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作战。现在强调产业链就是要从单个产业当中跳出来,更关注上下游链条之间的产业关系,更加强调各个环节通过专注、专业来实现协同的协作,共赢共生,对产业发展来说,这无疑认识上的重要进步。
在最新公布的《推动机制》中也提到,面向省级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将加大各市跨区域协作配合,指导各市健全市级联动协调推进机制,结合本地特色优势建立本地战略性产业集群“五个一”工作体系,推动战略性产业集群相关工作在各市落地实施。
对于跨区域协同发展问题,广东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推进机制》强调区域间的协同开放性,“广州、深圳两座一线城市假设都有能力发展20个产业集群,但这样一来不仅周边城市难以发展,对于这两座城市来说也要付出很大的成本代价,因此要避免形成区域壁垒,一定要形成开放协作机制。”该负责人认为,区域协同与产业集群在开放性上有相通性,同时产业集群的发展也会自然带动起城市圈发展。例如深圳市的技术产业外溢催生了周边东莞、惠州两市的相关产业发展,从而形成了深莞惠产业分工协作城市圈,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当前的热点产业更需协同。以半导体产业为例,目前全国多省市政府出资设立产业基金解决资金问题,此外,企业积极入圈,推动中国芯产业发展。但从中短期来看,芯仍依赖海外是事实。为此,在技术磨合期间,城市之间更需多协作,将技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汇集成河,输送中国智造出海,打造双循环创新模式。
出品:南都科创工作室
统筹:任先博
采写:南都记者 徐劲聪 实习生郝静怡
编辑:任先博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湾财聚焦| 湾区制造·创新广东
【专题】大湾区智造产业深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