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高速舆情百变舆论,专家建言部门回应要少量多次、高频率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1-04-08 18:19

以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信息传播的形态和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对公共关系行业也提出了新挑战。未来公共关系行业将走向何方?

在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董关鹏看来,5G全媒体时代让公共关系更重要。面对5G时代带来的“高速舆情、百变舆论、海量信息、视频第一”等新特点,他总结了公共关系行业的3个“不变”:内容为王不变、体验至上不变、创新第一不变。

日前,由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主办的“中国公共关系讲坛之5G时代的公共关系”论坛在京举行。董关鹏在现场表示,在5G全媒体时代,“既要做好,也要说好,两个都要好”,要做到“公开透明是刚性制度,及时回应成日常习惯,注重细节是基本要求,智慧沟通全面覆盖”。

微信图片_20210408141030.png

董关鹏教授在论坛上演讲。

5G时代新特点:高速舆情、百变舆论、海量信息、视频第一

“中国正在成为全世界的新闻富矿,天生带流量、自动有关注,燃点低、触点多,树欲静而风不止。”谈及当今舆论环境,董关鹏表示,在这种情况下,高频率、高水平的对内对外公关是我们无法拒绝且必须获胜的“邀请赛”。

他将5G全媒体时代舆论的新特点总结为“高速舆情、百变舆论、海量信息、视频第一”。在董关鹏看来,移动互联的又一次大提速带来一系列便利的同时也要看到,造谣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10倍到50倍,因此内外舆论引导要更加敏捷和迅速,这对公共关系素养的能力形成很大挑战。

对此我们应该如何应对?面对“高速舆情”,董关鹏建议要提前做好预案、打造口径库。他还称,5G时代是分化的时代,人们对于一个舆情事件的看法常常大相径庭,百变舆论已成为常态。“以前突发事件到来,发几条微博微信群众就明白怎么回事了,但现在‘迷雾’变厚了。”对此,他指出,发布效果不在一时一次一场而定,要能够在质疑声中坚持持续地说正确的话,应对舆情的过程必须坚持定力、耐力和毅力。

“很多部门和企业在最近回应舆情过程中,除了讲事实以外,也表达了态度、融入了情感,对这一点,我是点赞的。”他称,5G时代的受众,既要真相,也要态度。与此同时,另一个特点就是“海量信息”。在这样的环境下,对舆情的回应与引导既要质量、也要数量,两者都重要,不要因为一条口径的反复打磨、精益求精而延误发布的第一时间,如果是重要的内容,还要在多平台反复发布。

此外,他还强调,5G时代是视频的时代,也是不断创新的时代,这要求公共关系工作中的每一个人具备更高的媒介素养和创新能力。


5G全媒体时代让公共关系更重要

在现场,董关鹏表示,5G全媒体时代让公共关系更重要,主要有4个原因,即更高的社会舆论成本不可拒付,频繁的舆论风险不可低估,升级的舆论引导战略不可或缺,创新的舆论引导实践不可滞后。“现在无论是上马新项目还是出台新政策,除了做好经济风险评估、法律风险评估,一定还要做社会舆论风险评估。”他说。

众声喧哗中,如何让我们的声音最响亮?众说纷纭中,如何让我们的信息最可信?在董关鹏看来,这是全媒体时代的公关关系的两个核心目标。

对此,他总结了5G时代公共关系的3个“不变”:内容为王不变、体验至上不变、创新第一不变。他称,优质内容将更加稀有而珍贵,好文字、好照片、好视频是内容最重要的加分项。

谈及体验至上和持续创新,他举例说,近年来公关人与多个关键领域携手,不断创新传播方式,比如在真人观察式纪录片方面就有100余个摄像头放在医院自动生成的《急诊室故事》,还有关注阿尔茨海默病,由黄渤领衔的同类别节目《忘不了餐厅》,帮助国家卫生健康界同仁完成了传播、为大众进行了科普,更被公关界点赞。曾出席“忘不了”答谢会的董关鹏表示,这种传播的创新为大家喜闻乐见。


后舆情时代既要做好也要说好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中国公关人答什么样的卷子?我觉得不做不说不行,只做不说不行,先做后说也不行。”董关鹏表示,在后舆情时代,“既要做好,也要说好,两个都要好”,要做到公开透明是刚性制度,及时回应成日常习惯,注重细节是基本要求,智慧沟通需要全面覆盖。

“我们认为面对突发事件第一时间要发布简明而准确的事实,真诚而隆重的态度,务实而有效的措施,这一条在5G时代会更加突出。“他说。

董关鹏强调,一切关于透明公开的努力就是为了让人民放心、安心、始终充满信心。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前提下, 在移动互联的平台要求下 ,我们必须升级和改变的公关话语体系,做到更简单、更通俗、更突出、更以受众习惯为核心 ,而不是灌输、填鸭、应付。

他建议,突发事件一旦爆发,不要等到有终极结论才启动引导,“现在的办法是少量、多次、高频率,小步、快跑、不失语”。同时,移动互联网时代,革新每个机构的文风至关重要,争取做到“复杂句变简单句、术语变白话、一次只说一件事,能用小学六年级语文表达的话没有必要改成晦涩难懂、长篇大论的高深论文。”


南都记者 王凡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