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最新一期《自然》杂志刊发的论文,中美两国古生物学家合作研究,在中国东北“热河生物群”发现早白垩纪(约1.2亿年左右)的两个哺乳形动物新属种化石——中国掘兽和陈氏掘尖齿兽,这是在热河生物群中首次发现的前爪挖掘型穴居哺乳形动物。
毛方园(左)、张弛分别展示最新研究发现的中国掘兽和陈氏掘尖齿兽化石标本。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据报道,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毛方园、张驰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孟津等合作,发现了被称为“中国掘兽”(Fossiomanus sinensis)和“陈氏掘尖齿兽”(Jueconodon chenispiky)两种新的穴居动物化石。
“中国掘兽”(Fossiomanus sinensis)化石。
孟津表示,这两块化石属于非同寻常的、久远时代的动物,它们的亲缘关系并不紧密,却都进化出了挖掘机似的高度专业化特征,是科学界目前所知的热河生物群中首例前爪挖掘型动物。
“陈氏掘尖齿兽”(Jueconodon chenispiky)化石。
孟津表示,这表明热河生物群中从恐龙到昆虫再到植物的生物种类非常多样化。
据报道,研究人员在这两个物种中发现了一些标志性特征,包括较短的四肢、强壮的前肢和健壮的爪子,以及短尾巴等。这些特征指向一种挖掘行为,主要由尖利的前爪完成。
研究人员在这两个物种中发现了一些标志性特征,包括较短的四肢、强壮的前肢和健壮的爪子,以及短尾巴等。
据悉,除了显示出抓挠挖掘的证据外,这两种早已灭绝的动物还拥有另一个不同寻常的特征——拉长的脊柱。
通常情况下,哺乳动物从颈部到臀部有26块椎骨,但“中国掘兽”有38块椎骨,而“陈氏掘尖齿兽”有28块椎骨。
新发现的哺乳型动物化石表明热河生物群中从恐龙到昆虫再到植物的生物种类非常多样化。
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变异可能归因于基因突变,这些基因突变决定了动物胚胎发育初期脊椎骨的数量和形状。在现代哺乳动物中也可以发现脊椎骨数量的变异,包括大象、海牛和鬣狗。
文/南都记者 陈林
编辑:陈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