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幅摄影作品记录脱贫地区的山乡巨变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1-04-09 15:11

羊肠小道变成七彩公路、深度贫困户搬出大山、大学毕业生在农村做特岗教师、留守老人雪地练瑜伽、贫苦户妇女参加刺绣就业培训班……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一幅幅朴实而生动的摄影作品,定格了脱贫攻坚历程上无数感人瞬间。

4月9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希望的田野——脱贫攻坚 共享小康全国摄影展”开幕式在国家博物馆西大厅举行。

本次展览恰逢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与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相交的重要时刻,共展出不同时期近150名摄影家的近180幅作品,均是多年来全国广大摄影人和基层一线扶贫干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亲身参与扶贫助困具体工作中所拍摄的优秀作品。

YGC_5660.jpg

展厅现场

YGC_5742.jpg

展厅现场

YGC_4582.jpg

展厅现场

YGC_5664.jpg

展厅现场

展览共分为攻坚与圆梦两个部分,包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异地搬迁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等内容,兼顾不同民族、地域、群体的广泛性。通过新旧照片对比的方式,着重突出黄文秀、白晶莹等奋战在脱贫攻坚战线上的先进人物,以及十八洞村、闽宁镇、悬崖村等脱贫攻坚重点区域。彰显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

YGC_5691.jpg

展厅现场

在摄影师张兆增拍摄的一张照片上,河南淇县庙口镇形盆小学的孩子们在观看志愿者播放的3D动画电影,一张张小脸笑逐颜开。河南鹤壁矿业集团退休工人刘厚忠成立了"逗号爱心电影放映团”,经常到周边贫困山区为留守儿童和老人放电影。

YGC_5687.jpg

展厅现场

这是两张今夕对比照。右边的黑白照由摄影师孙廷水拍摄于1995年2月8日,在甘肃张家川县张棉村的山道上,四个货郎将村里出产的农产品带向村外贸易,其中的三个人骑自行车,另一个人担着货担步行。左边的彩色照片由摄影师彭志强拍摄于2020年4月26日,江西遂川县副县长彭水生在汤湖镇同洲茶场为当地特产直播代言。同样地处偏僻,直播让茶农辛勤耕耘的产物轻易地为全世界所知。

YGC_5713.jpg

展厅现场

这两张照片都出自摄影师陈杰之手。右图拍摄于2017年12月14日,贵州威宁县哲觉镇论河村,4岁的张琴坐在与奶奶合睡的床上。无论寝具还是屋内的陈设都破旧不堪。她们住在深山中,为深度贫困户。右图拍摄于2018年3月1日,张琴的家搬到了论河村中心新村,她和妹妹有了自己的房间和新床。照片中的张琴穿鲜艳的裙装,笑得灿烂。随着贵州毕节市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贫困地区家庭经过易地搬迁走出了大山。

YGC_4544.jpg

展厅现场

YGC_5631.jpg

展厅现场

展览形式设计力图实现多元化、多维度的视觉呈现,更好地促进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融合。展厅设计了金黄的麦田实景、脱贫攻坚口号镜面廊道、透空栏栅摄影展墙和832个脱贫县的竹简造型墙等,既丰富了空间层次,也增强了展览内涵解读的表现力。

展览同时加入了动静结合的互动元素,将观众现场沉浸式体验互动与线上全媒体传播相结合,通过纪录片《出山记》、阿坝州甘家沟村扶贫书记张飞的视频等,生动反映地区扶贫工作内容。展览还增加了脱贫攻坚数据统计多媒体互动项目,便于观众直观了解脱贫攻坚战在收入、就业、医疗、教育、居住等方面的巨大成果。

YGC_5653.jpg

展厅现场

YGC_5700.jpg

展厅现场

YGC_5720.jpg

展厅现场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前光在开幕致辞里表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历经8年,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画上了句号,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世界文明演进史上矗立了又一座光耀古今的里程碑。摄影,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生动证明。这些珍贵的影像将在社会学、历史学和人类学的探索中弥足珍贵,随着时光流逝越发温暖和光彩。

展览位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南1南2展厅。

(本文摄影:余冠辰)

编辑:黄茜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