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区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不仅需要强大的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也需要卓越拔尖的高水平医疗机构作为网顶加以支撑。2018年以来,广东省大力推动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分2期共遴选建设50家高水平医院,每家省财政支持3亿元,共150亿元。三年过去了,当初推进的项目,尤其是第一批、第二批登峰计划入围医院的建设成果如何?当初设定的登峰目标完成如何?
9日上午,广东省卫健委在广东大厦三楼多功能厅召开新闻发布会,重点介绍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成效及下一步部署。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段宇飞表示,登峰计划实施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与省政府签订协议,共建1个国家医学中心、1个综合类的区域医疗中心和6个专科类的区域医疗中心。去年,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相继落户广东。
高水平的“高”:
不少医疗技术革新,已是世界级水准
段宇飞表示,经过3年多的建设,广东第一期30家高水平医院围绕“技术、科研、人才、学科、制度、示范”六大任务主动作为、加速发展,建设成果凸显。广东在2019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取得多项新突破,整体排名跃居全国第4,全国十强医院独占两席。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广东省人民医院2家高水平医院首次获评最高等级A++;全省有27家医院被评为A以上等级,占全国A以上等级医院的11.4%。
与此同时,项目推进以来,30家高水平医院共开展前沿医疗技术975项,达到国际、国内首创、先进水平的204项;其中,国际首创19项、国际先进26项。
比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完成全球首例无缺血肾移植手术、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在世界移植大会媒体推介会上重点介绍;又如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侯凡凡院士团队首创RASB“向上滴定法”,使慢性肾脏病患者发展至尿毒症的风险降低了50%,每年为全国节省医疗资源约70亿元;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宋尔卫院士团队率先开展新型保乳术式,10年生存率为91%,达世界领跑水平。前沿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有力保障了群众就医,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医疗事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高水平的“高”,还体现在科研、转化能力的提升上。通过项目建设,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展产品创新及成果转化超过30项,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推动抗肿瘤药物注册上市27个。
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同样是项目建设的应有之意。凭借项目东风,广东加快拔尖医学人才培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钟南山院士荣获“共和国勋章”,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宋尔卫教授成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凡凡院士任国际肾脏病学会北亚和东亚地区主席。全省培养引进各类高层次医学人才达948名,其中柔性引进院士60名,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26名,新增国医大师、岐黄学者、名中医共9名。
高水平的“水平”
58项国际级指南共识,由广东牵头完成
据悉,目前广东全省共有国家重点专科116个,省、市级重点专科355个。在复旦版《2019年中国医院排行榜》中全省13家医院共计31个专科和38个科室进入专科综合榜前十,呼吸科和眼科名列全国第一,小儿外科升至全国第二。
中国肺癌诊断治疗领域领军人物吴一龙,接受南都记者专访,南都记者 陈辉 摄
通过高水平医院建设项目,广东的一大批医院积极推进现代医院建设,向先进的管理、技术要效益、要服务,提升患者就医体验。“第一期30家高水平医院重视现代化管理制度建设,显著提升了就诊人员对医疗环境、服务水平、诊疗水平,以及医德医风的满意度。高水平医院在制度管理建设方面给患者的体验感越来越好,这也是高水平医院建设宗旨。”
既然是高水平医院了,就应该有高水平医院的担当和引领。段宇飞表示,30家高水平医院编制省级及以上指南共识共398项,其中国际指南共识58项、国家指南共识321项。通过联合创建、设立分中心、建立协作单位等多种模式,实现区域协调发展。370个专科联盟帮扶国内、省内854家医院,25家高水平医院组团式帮扶39家县级公立医院,有力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基层。
“尤其在抗击新冠疫情中,高水平医院成为省级定点救治医院的示范引领,为新冠疫情防控全国全省大局作出贡献。”
数说高水平医院:
40家综合医院,中医、传染病、妇儿都有
段宇飞透露,在第一期30家高水平医院的基础上,广东今年新增第二期20家高水平医院。并从建设国际影响力的顶尖医学中心、建设大湾区高水平医院、建设粤东粤西粤北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差异化发展的优势临床专科四个维度加以布局。
50家高水平医院,从区域来看,广州市有17家,深圳市有7家,除广州、深圳外珠三角地区8家,粤东西北地区18家。
从医院分类来看,综合医院40家,中医院3家,传染病、妇儿各2家,眼科、肿瘤、口腔各1家。实现了全省21个地市高水平医院建设全覆盖,高水平医院分级分类科学均衡发展。
段宇飞表示,近日,省政府印发的《进一步推动高水平医院建设发展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推动高水平医院建设的举措。
一些粤东粤西粤北的医院,因为他们与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区在医疗资源、诊疗水平上有显著差异,广东安排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等5家排名前列的高水平医院跨区域联动帮扶河源市人民医院、揭阳市人民医院、深汕中心医院、潮州市人民医院、云浮市人民医院,着重加强特色专科建设、高端技术引进、高端人才培养,通过远程会诊、派驻专家、接收进修等多种方式,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基层。
“省财政将分5年投入5亿,支持5市高水平医院跨区域联动项目。”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点发力精准医学、重症医学领域建设
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山一院院长肖海鹏表示,中山一院是首批高水平建设医院。按照高水平医院建设要求,获得的3亿元高水平医院建设资金主要用于打破长期以来限制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的设备瓶颈,这为提升疑难急危重症诊治能力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为医院服务能力和医疗效率带来了极大提升。
在政策支持下,中山一院“人才强院”战略有效实施,在强有力人才支撑下,2020年,我院“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开启‘热移植’时代”项目,代表中国首次荣获国际质量创新大赛特等奖(年度全球唯一)。接下来,中山一将重点打造广东国际精准医学中心。”作为广东省唯一委省共建综合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强化疑难急危重症救治能力。”肖海鹏表示,中心将构建海(水)陆空一体化快速反应转运救治体系,进一步加强危急重症救治体系与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国家医疗大数据中心和天河二号超算优势,建设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灾难医学中央指挥中心和医疗质量监控系统,完善重症医学人才院校-毕业后-继续教育培养体系,并构建重症基础与临床创新研究平台体系。
广东省人民医院:
黄埔、白云建设新院,一体两翼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余学清表示,广东省人民医院在心脏相关疾病方面非常突出。在高水平医院建设中,省医将进一步加强心血管学科建设。同时,吴一龙教授领衔的肺癌团队在国内、国际享誉盛名,接下来,省医也将通过加强头图进一步做好肺癌方面的研究和学科建设。“未来,省医将建成一个新的肿瘤的中心”。
此外,依托老年医学、精神医学的优势,重点做好“敬老”“安宁”工程。
余学清本人作为肾内科专家,其团队在肾脏病尤其是腹膜透析领域颇有影响。具体到“壮肾”,省医目前已经构建了一个国际肾脏病中心,并由余学清本人及国际顶级专家领衔了六大方向的科研课题。“我希望利利用大好机遇,以及我国的人群优势(人口基数大,肾病患者多)等各方面的优势,把肾脏病学会,把肾脏病学提到一个新的高度。”目前,省医已经启动了百万的慢性肾病队列,希望在做好治疗端研究的同时,更希望在疾病的筛选预防、早期预警预测、精准诊断、治疗,做出贡献。
“省医的策略将优势领域保护好更进一步,把短板尽快补齐,让省医整体实力有一个综合性的提高。”
具体到医院建设方面,省医也将大动作频频。比如投资约30.6亿建设一个白云新院区。此外,省医的另外一个全新触角将向穗东黄埔延伸,未来将形成以东川路为中心,白云、黄埔两翼,提供省医规模、登记的优质医疗服务。
省中医院
推进中西医结合应急救治中心建设
作为高水平医院建设中的中医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在医疗服务、科研、优势学科建设等方面也有成熟的思考。
医院院长陈达灿表示,高水平医院建设中,省中医院将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进一步彰显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建立全国首个治未病中心和中医慢病管理中心,针对未病、欲病、慢病人群,建立起较为完整的中医健康服务链,为人民群众生命全周期提供优质健康服务。在全国率先建立中医经典病房,探索纯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疗效,实践经验在全国中医系统推广,医院成为全国首批中医诊疗模式创新试点。
利用现代科技赋能传统中医药研究,省中医院在引领型、研究型高水平医院建设也取得显著成效。“我国中医类首个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启动建设。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进入二期建设。”
陈达灿透露,接下来省中医院将加强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建设,进一步提升中医解决急危重病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能力,争取建设中医类国家临床医学中心。建设落地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应急救治中心,为提升中医药救治新发突发传染病能力搭建平台。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本月启用
在广东的优势学科中,钟南山院士领衔的呼吸内科一直稳居全国第一。为此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作为我省高水平医院首批建设单位,明确将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作为建设高水平医院的总体目标。
医院院长黄锦坤表示,2019年,国家卫健委与我省签署共同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合作协议,广医一院成为委省共建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单位。经过建设,2020年7月7日,国家卫健委明确以广医一院为主体设置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与中日友好医院共同构成国家呼吸医学中心。目前中心已完成管理架构建设,由钟南山院士担任中心荣誉主任,何建行教授为中心主任。在省卫健委的指导下,第一期与省内各地市26家医院签订协同协议,初步构建起省内协同网络。中心一期场地建设工程已完成,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将于本月投入使用。中心将突出疑难危重症救治能力建设,提升重大疾病诊断和救治能力。引领开展国际前沿诊疗技术,加强呼吸肿瘤、呼吸疑难危重症、重大呼吸道传染病等重大疾病的攻克能力。
梅州市人民医院
这里也能完成世界级创新手术
作为粤东、粤西、粤北医院的代表,梅州市人民医院用精细化的医院管理,专业化学科建设,为基层高水平医院提供了一个样本、示范。
梅州市人民医院院长钟志雄表示,医院深耕学科建设,推动技术创新,打造疑难复杂重症救治的医疗高地。建成以心血管、肿瘤为拳头,神经、消化、妇产、重症医学等为支柱的优势学科群,并瞄准前沿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完成2例世界首创的医疗技术,CMI值跃居全国第94名,四级手术人数跃居全国第99名,牢牢占领区域技术制高点。
作为区域医疗中心,医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区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全面接管五华县第三人民医院、丰顺县第二人民医院,打造市级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样板”。建成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血管代谢专病医联体粤闽赣边区域中心、粤闽赣边医疗联合体及专科联盟、全国首家地级市房颤中心联盟等。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粤卫信
编辑:王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