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对着巨头鲸歌唱的夏日,少年追逐彩虹的背影,那些有关忠诚与背叛的传说,在岁月的狂风暴雨中,幻化为一声温存而沉重的叹息:'当我们被爱着的时候,我们就会变得更好。’”这个动人的段落,出自加拿大作家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布雷顿角的叹息》。该小说被称为麦克劳德的“传世之作”,曾斩获都柏林国际文学奖在内的多个文学图书奖,近日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出版。
4月11日,“写作·记忆·乡愁——《布雷顿角的叹息》新书观影分享会”在北京晓岛图书馆举行。作家、学者梁鸿,媒体编辑李海鹏,《布雷顿角的叹息》一书的策划、群岛图书出版人彭伦共聚晓岛,与读者畅聊麦克劳德小说世界的魅力。
新书分享会现场
麦克劳德唯一的长篇小说
《布雷顿角的叹息》历时十三年创作而成,是加拿大国宝级作家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唯一的长篇小说。加拿大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曾说:“读完这部壮丽的小说,你会发现其中的场景已经永远铭刻在你心中。”
爱尔兰作家科尔姆·托宾则表示:“书中的人物、光线与天气,以及故事本身——它优美的声调和结构、粗粝而忧郁的音乐——读完数日仍会在眼前、在耳边徘徊。在情感表达上,这部小说简直让人惊心动魄。”
小说《布雷顿角的叹息》聚焦于麦克劳德的故乡、加拿大边陲岛屿布雷顿角:两百多年前,苏格兰高地麦克唐纳家族的红头发卡隆带领妻儿跨越千山万水,从苏格兰来到遥远的新大陆,在那片拥有茂密森林与漫长冬季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后来,红头发卡隆的后裔们陆续离开布雷顿角这座海岛,散落在加利福尼亚的海滩、南美洲的矿区、非洲的沙漠……但无论走多远,布雷顿角始终是萦绕在他们心头永恒的牵挂。
这也是一部有关文化溯源的作品,是一部缩小版的苏格兰移民史。透过个人成长与家族变迁,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展现了两个世纪以来动荡的加拿大文化版图,探索了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相斥共生的历程。
一个句子一个句子地写
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是一个低产作家,他一生只出版了两部短篇小说集《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1976)、《当鸟儿带来太阳》(1986)和长篇小说《布雷顿角的叹息》(又译《没什么大不了的》(1999)。2000年,他的加拿大出版社McClelland & Stewart将他早年两部短篇集加上两个新的短篇小说,结集为短篇小说合集《岛屿》出版。
群岛图书出版人彭伦
为什么麦克劳德这么低产?彭伦在分享会上透露,一个原因是“他的写作方式比较特别。他是一个句子一个句子写,写出来以后也不修改。就像垒墙壁一样,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垒上去。”
另一个原因来自生活方面。1969年,麦克劳德在印第安纳大学英语系执教三年之后回到加拿大,在安大略省的温莎大学教授英文和写作,直至退休。彭伦说:“他有6个孩子,他在大学里面教写作和英文,光是平时的工作就把时间给占满了。”
加拿大作家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
但麦克劳德每年会有一段时间回到布雷顿角,在一幢海边小屋里,不受外界打扰,安静地写作。
对此,同样身兼作家和大学教授的梁鸿感慨:“我多么希望有那么一个小屋啊,我的写作时间都是挤出来的。”梁鸿认为,写作是一个孤独的事业,如果能有一个自我空间,有一段不被打扰的时间,使得你能真正沉浸式的进入思考,这对作家来非常重要。
不太好读,但非常迷人
谈到阅读《布雷顿角的叹息》一书的体验,梁鸿认为“不太好读,但是非常迷人。”这部小说没有宏大叙述,完全从个人视角入手,却将历史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人物不经意的对话当中。
梁鸿说,很少有长篇小说会以“我跟你说”开场。“他就是这样开始的。你随着他的汽车来到了多伦多的小屋,他的哥哥酗酒,到了小说的结尾,哥哥觉得自己不行了,一定要重新再回到布雷顿角,他俩冒着大雪,开车从多伦多返回故乡。小说的开头真的是非常有意味。”
作家、学者梁鸿
她特别提到小说的双线结构。一方面是现实之中,“我”跟这个家族的关系,另一方面是过去的三个哥哥的生活,历史和现代有极大的呼应。“过去的哥哥意气风发,用一匹马把坏牙拔掉,现在在床边连一个酒杯都拿不起来,这是自然的叠合,是历史在往前行走,这方面也是非常好的小说结构。”
虽然小说并不依靠强大清晰的逻辑推进,但“那种叙述,那种感情,对于事物的细致入微的描述是慢慢一点点进入到心里的。”梁鸿谈到,“布雷顿角就是家庭生活的地方,就是每天听到海浪呼啸,灯塔聚集……作家的描述极其细微,这好像是加拿大作家特别擅长的。”
李海鹏认为,麦克劳德处理《布雷顿角的叹息》这个故事题材的方法,更像二十世纪前期的作家的做派:不在意读者的阅读愉悦,而更在意作家本人对事件、对世界的理解。作者“设计”的东西很少,整个叙述显得很“放松”,并在这个过程中,将自己朴素的、原始的、充沛的情感注入到情节当中。
他写出了人类的某种坚韧
麦克劳德的故事看似日常而平淡,放在当代的文学语境下,是否显得老派或者过时?针对这个问题,李海鹏指出,其实现在美国、欧洲更时髦的一些作家离我们很远,麦克劳德这部长篇小说与我们的生活却较为接近。
媒体编辑李海鹏
“他的故事里面的家族,最开始是在高地打仗,打败了,去加拿大。到了加拿大之后呢?始终怀抱的是过去的荣誉,自己的信念和荣誉感,喜爱大自然,与大自然为伴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但这些人最终在干吗?都去挖矿了。过去的传统家族,过去的生活方式被现代给粉碎掉了,其实体现的是现代性的冲突。”
梁鸿却认为,无所谓传统生活或者现代生活,当她阅读《布雷顿角的叹息》的时候,她感到麦克劳德写的就是“一种生活”。她指出,中国作家可能特别擅长于或者是特别受限于把乡村生活写成特殊的生活,被现代性遗忘的,一个封闭的、完全跟现代生活无关的生活。但实际上这是“一种生活”。
“《布雷顿角的叹息》里面写到爷爷奶奶的生活,矿工的生活,祖辈们在极端贫穷下的坚韧,这是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生活在普通层面的人都有的坚韧。”
无论长篇还是短篇,布莱顿角经常出现在麦克劳德的作品当中。“这个岛屿里不管是海洋还是陆地,不管生活方式还是人的族群的迁徙和个人的生活,都是跟古老的某种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而麦克劳德喜欢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写小说,便是一种古老思维在现代的运用。“这样一种非常轻松自在的围炉式的对话,跟现代小说好像有一种距离,但是这种古老也是一种结构,使得我们把古老的东西重新带进去。”梁鸿说。
新书分享会现场
在分享会的开场,播放了纪录片《读懂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片段。该片由加拿大国家电影局于2005年投资拍摄。导演威廉·麦吉利夫雷带领摄制组跟随麦克劳德,来到他的家乡布雷顿角。在这座偏远的海岛上,采访了麦克劳德、他的妻子、儿子、同乡,还远赴美国、爱尔兰,采访了多位推崇麦克劳德的著名作家,包括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拉塞尔·班克斯,科尔姆·托宾等。
编辑: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