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刘九庵书画鉴定研究笔记》新书座谈会暨静心斋雅集“纪念刘九庵先生文献展”在静心斋举行。以《刘九庵书画鉴定研究笔记》新书出版为契机,通过座谈会和文献展的形式,真实还原刘九庵先生的成长与治学之路,追寻老一辈故宫人的足迹,瞻仰他们留下的学术成果。
300余万字笔记整理出版
刘九庵(1915—1999),河北省冀县大齐村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当代著名中国古书画鉴定家。曾任国家历史文物咨议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常务委员,是我国文物博物馆界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之一。
1956年进入故宫博物院,从事故宫书画整理、鉴定、征集、研究等工作,之后与徐邦达、朱家溍等一道,开创并奠定了故宫书画鉴定和科学研究的学术基础。
《刘九庵书画鉴定研究笔记》内页
《刘九庵书画鉴定研究笔记》全书共19卷,300余万字,是在故宫博物院2016年度科研课题《刘九庵书画鉴定笔记整理与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梳理而成,涵盖刘九庵先生自1956年至1997年共计42年、269册的古书画鉴定心得、工作日记、书画过眼著录、相关文献抄录、研究专题的材料汇集等内容,脉络清晰,系统而完整,对文博工作者、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研究和美术史研究,无疑具有重要价值与贡献。
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为本书撰写序言,“刘九庵先生是我国书画鉴定领域成就斐然、德高望重的大家,先生的书画鉴定笔记是他数十年品笔墨内蕴、鉴书画真意的结晶,也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同时,他还指出:“我们真正应该学习的是学术研究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论文里的观点和记录。不同的人文学科领域是不一样的,但是一定会从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中得到启发。”
书画鉴定界有特殊水平的高人
“真有真的规律,假有假的规律,只有两方面都掌握了,问题方能分析清楚。” 知真而辨伪是贯穿刘九庵先生书画鉴定的始终,以吴应卯伪祝书为例,在顿悟二人书法的本质区别之后,才揭开相应代笔、造假书画的潜在规律和艺术定位。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傅熹年
座谈会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傅熹年先生回忆说,“一般鉴定时能定其真伪,排除伪品也就够了,但刘九庵先生对伪本也进行研究,还尽可能找出作伪者。” 因此,在他看来,“刘九庵先生是书画鉴定界有特殊水平的高人,此书出版将对以后研究中国古代书画起很重要的作用。”
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娄玮
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娄玮则表示,“通过翻阅刘九庵先生遗留下来的研究笔记,可以进一步了解先生的治学思路和治学方法,进而切实推动当代书画鉴定领域的研究。”不仅如此,他还指出,“在未来会对刘九庵等老先生遗留下来的学术资料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以合适的切入口和呈现方式更好地继承老先生们的文化遗产,为整个中国书画史、书画鉴定研究发挥出更大作用。”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薛永年
在刘九庵先生逝世二十二周年之际,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薛永年教授认为,举办此次新书座谈会和文献展正是对刘九庵先生最好的纪念。同时,他指出,刘九庵先生书画鉴定的成果推动了书画年代学的发展,“年代学的问题是美术史学的问题,也是书画鉴定学的基础问题。书画鉴定不是搞美术史,更主要的是从实物出发,从时代风格方面分清艺术品的真伪好坏。”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书画鉴定家单国强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书画鉴定家单国强追忆了刘九庵先生从琉璃厂学徒到鉴定大家的治学之路,以自己亲身体会描述出这位低调、谦逊、认真、兢兢业业、扎实的学者风范,“正是无数年的研究和积累才成就了刘九庵先生在书画鉴定领域的大家地位,也为如今的书画鉴定者树立良好的榜样。”
原天津博物馆副馆长李凯
原天津博物馆副馆长李凯也回忆了刘九庵先生严谨、求真的一面,并以刘先生的人生经历来激励艺术工作者,“如今书画鉴定工作者的实际工作是要抚去历史灰尘,把被扰动的画作恢复本来的面目,尽量接近客观的本来面目,为书画史的研究来提供坚实基础。”
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朱万章
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朱万章从自身鉴定经历的实例出发,谈及这套书画鉴定笔记出版,对于他个人来说也是“如获至宝”,“里面会发现大量的和信札内容可以互为补充的资料,对于书画鉴藏学和整个美术史也是一个宝库,我相信这对今后很多硕士、博士论文的课题,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重要的文献资源。”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邵彦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邵彦教授提出在笔记中更宝贵的是可以看到一代大家是怎么炼成的,这是对学术有特别深远的学术启发,“从这个笔记当中更宝贵的是可以看到一个学者的发展甚至是成长过程,他也有跋涉彷徨,他也有很多困难,他怎么去克服困难?怎么积累这些材料?这些对现在的青年学子更有启示。”
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编审蔡治淮
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编审蔡治淮认为,这套书不光是对于书画工作者的研究,也是研究刘先生本人非常宝贵的资料,从中可以看出他书画工作研究学习的轨迹。
刘九庵先生长孙刘凯
谈及祖父,刘九庵先生长孙刘凯表示,此次笔记的出版是祖父毕生研究的心血结晶,也是祖父工作、生活的写照、缩影。座谈会现场,他透露说,“他一生最骄傲的两件事,其一是经手几十万件书画而不毁一件,其二是两次参加全国书画鉴定。他一生始终奉行‘学术者天下之公器’的理念,此次出版的笔记也会对莘莘学子以及古书画研究者带来帮助,并衷心希望祖父的既往研究能惠泽中国古代书画研究的未来。”
文献特展揭示动人生活往事
在举办《刘九庵书画鉴定研究笔记》新书座谈会的同时,静心斋雅集也同步推出“纪念刘九庵先生文献展”。
展览空间借助刘九庵先生生前使用过的书房用具,试图恢复书房陈设旧貌,力求逼真还原刘老的生活场景,展品中包括刘老的书柜、书桌、座椅以及一直悬挂在书房的清代赵之谦匾额和叶恭绰书对联原作。
展览现场
以《刘九庵书画鉴定研究笔记》为基本,从中选取有相当学术价值、典型鉴定案例以及与鉴定界诸先生交游的笔记原作二十余件套,时间跨度纵贯刘老一生,具体包括书画真伪辨、林则徐手札考释、董其昌作品题记、《中国绘画综合图录》摘记、文物鉴定人才培养研讨会纪录、美国所见绘画录、上海博物馆藏明清人札记,四僧、八怪手札编号记等,作为此次静心斋雅集的“纪念刘九庵先生文献展”代表性展品展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同时展出的还有若干件刘九庵先生书法作品,以及一组从未公开的,与文化名人的交流诗稿,其中有张珩、徐邦达、谢稚柳、启功等先生的手迹。几位先生都是二十世纪古书画鉴定的泰斗级人物,更是曾参加过国家文物局组织的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小组成员,共同为中国古代美术史研究作出里程碑式贡献。
左一谢稚柳 左四 张珩 左五韩慎先 右一刘九庵
(左起)启功、谢稚柳、刘九庵
1962年4月,刘九庵和张珩、谢稚柳三位先生参加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全国文物机构所藏书画鉴定,从北京出发,经天津、哈尔滨、长春、沈阳、旅大、跨越四省,往返半年,鉴定书画一万件,在工作生活中建立深厚情谊。
1983年6月,国家文物局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再次成立“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由刘九庵和谢稚柳、启功、徐邦达、谢辰生、杨仁恺、傅熹年七位先生组成,从1983年到1990年,历时8年,共过目书画作品61596件,对中国大陆保存的古代书画进行了一次全面摸底。
巡回鉴定后,刘九庵先生等人共同集成编著了一部24册的《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凝结了中国古代书画一线鉴定专家的心血,涵盖了国内博物馆现存古代书画作品,大大超越了宋代和清代的典籍整理,成为研究中国古代书画重要的参考资料,也是各大博物馆与收藏者备查的资料库,称得上是一部“当代石渠宝笈”。
刘九庵与张葱玉、谢稚柳诸先生
刘老在家中书房
文献特展也是以刘九庵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鉴定家们过往交流的实物见证。
展期至5月13日。
编辑: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