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地铁上不小心放了一个响亮的屁,在众人目光的聚焦之下,你是不是恨不得立马钻进地洞躲起来?接下来,如果这种尬尴不能得到排解的话,它就会像狗皮膏药一样黏在脑海,带来持续性的伤害。
如何排解自己这种尴尬的情绪呢?日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讲师郝洁博士的新书《与情绪讲和》,告诉我们为小事耿耿于怀,说明你还“幼稚”。
郝洁
郝洁说,或许在别人的世界里,你的尬尴并未重要到让他们记一辈子。相反那些心理成熟的人会一笑而过,然后坦然地告诉自己:“不就一件小事吗?以后注意。”尬尴其实是一种中性情绪,对人的影响也主要看个人的心态和价值观。因此,学会开导自己,就会更加从容。
她谈到,困惑也是一种中性情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点让自己困惑的事,并不可怕。你若温柔相待,它便给你力量,帮助你成长;若是任由它侵蚀,你就会一直迷茫沮丧,踌躇不前。
“还有很多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像怀旧、释然其实也是中性情绪,但有的人可能会错误的看待它们,从而无法享受情绪,而能够识别并且与之讲和的人,往往乐观自然。”郝洁表示,你大可不必每天都演好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真正的成熟,不是让自己越活越“拧巴”,而是懂得与情绪讲和。
《与情绪讲和》围绕情绪识别和管理,在自我沟通的基底上以新的视角引领大家感性且理性的重新认识自己。通过思考自己的存在方式和与外界的沟通方式,从而学会与情绪和谐共处,与世界和谐共处。主要内容是以美国心理学家艾伦• 考恩和达彻尔• 凯尔特纳2017年的论文研究结果为基础,将27类常见情绪融汇至中华文化中,并融入大量的案例和艺术家画作。希望通过这些身边的故事、结合具体且有逻辑性的情绪分析及引导,帮助大家识别自己及他人的情绪,最终疏导情绪困惑。
采写:南都记者许晓蕾
编辑:许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