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结构的老龄化,生活节奏的迅捷化,再叠加环境、饮食习惯等诸多因素,现代人的疾病谱正在悄然变化。恶性肿瘤也一样,各种不同的癌症,其发病率在悄然上升。患病人群的结构也在慢慢演变,发病年龄提前,早期癌症的检出率上升。
南都记者通过比对各级肿瘤年报发现,不论是广州、广东抑或是全国,社会人群中的0-34岁年龄段的恶性肿瘤,依然是小概率事件。但到了35-39岁年龄组,癌症发病率则进入了快速上升通道。结合目前全国性的婚育年龄延迟,育龄期癌症患者人数日趋庞大。
诚然,当前的抗癌手段不断进步,加上社会保障的全面支撑,癌症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好,生存期越来越长。可放、化疗对患者生殖能力的破坏,依然是个不争的事实。医学的进步,可以让癌症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的生存期变长甚至临床治愈。但医学的进步,也是时候考虑考虑这部分群体的生育力保护问题。
又是一年的肿瘤宣传周,这次我们聚焦于年轻的癌症患者生存后的生育问题,期望他们能够生存,而且生存后还能条件生育。
子宫内膜癌患者带癌生子 有时生育是一剂良药
30岁的唐丽,是个高个子,开朗的姑娘。因为刚刚生过一个孩子后坚持母乳喂养,也为了抗癌治疗,需要植入含有激素类的药物子宫环。这个爱美的姑娘身材已经有点走样,这一度让她很纠结。“我以前很潮的,头发染得很前卫,可现在为了孩子,不染了,我有点怕死。”
年轻的唐丽,在患病前,是个特别青春的姑娘。她想都没想过自己会沾上“癌”,但患病之后,她特别想生育自己的宝宝。一次成功后,她希望条件允许的话再来一次,怀孕、生子成了她的抗癌良药。
她是一个子宫内膜癌的患者,在所有女性患者中。这一类癌症的患病率稳居前五,治疗手段比较成熟,也疗效确切。但许多患者难以接受的就是,必须摘除子宫。
患病时还不足三十,与老公恩爱无比。唐丽怎么都过不了自己的那一关。她找遍了妇科肿瘤领域、辅助生殖领域的专家,找到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妇科专家刘继红,也找了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生殖中心主任欧湘红。在两大顶级专家的联手支持下,她成功的带癌产子。而今,子宫内膜上的那个恶性肿块,依然环伺在侧,可唐丽却期望着能够再生一个,当然,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里,每年来做试管婴儿的夫妻,多达数千周期(特定单位,指一次胚胎植入的治疗过程),其中因为癌症因素前来求助的,每年不下百例。“尽管去年有疫情因素的干扰,我们仍然帮助了数十多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成功实现生育目标。”欧湘红表示,对于部分恶性肿瘤患者,生殖中心不仅可以实现帮助她们生育的期望,更能保留这些患者的诸多功能。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欧湘红表示,在省二的每一个带癌妊娠,康复后辅助生殖病例,都有着一套严格程序,有基于科学的理性判断,也有基于伦理的感性博弈。
备孕检查时发现了癌症
至今都没敢告诉父母家人
唐丽和丈夫结婚多年,一直没要孩子。眼瞅着年龄越来越大,越来越接近年轻人心目中很介意的那条“三十而立”红线。她和老公商量着,准备开始着手“造人”。
夫妻俩的保健意识挺强,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夫妻俩都去做了备孕检查。
这一查,就得到了个五雷轰顶似的结论。
开朗、爱运动、规律起居饮食的唐丽患了癌,女性比较在意的子宫内膜癌。“那一刻连回家的路都不知道该怎么走了,老公知道治疗后的结果一再的宽慰我。没有就没有了,我爱的是你,不是把你当成生育工具”“没有孩子,我们可以丁克,也可以领养……”。
开明的老公,越安慰,唐丽就越是过不了自己那道坎。“我有当妈妈的权利,我也有生育和先生爱情结晶的义务。”
小两口满世界找妇科专家、肿瘤专家看病,得到的答案都是理性的,科学的,要根治这个疾病,摘除子宫是唯一选项。
子宫内膜癌患者可以通过严格监控下的生育来缓解、抑制癌症生长。但其他癌症患者必须接受的放疗、化疗过程,则是对生育力毁损殆尽的一个过程。未雨绸缪,提前冷冻生殖细胞,是他们康复后能够生育的关键。
不甘心的唐丽又找到了妇科肿瘤权威专家刘继红教授,刘教授依然奉劝她理性的对待疾病,人生存下来才是最关键的,教授甚至提到了子宫移植。
唐丽用近乎哭腔诉说着自己的期望,解释着自己的年轻。于是,刘继红这位妇科肿瘤领域的顶级专家,将她推荐给了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生殖中心的欧湘红主任。
暂时可以不摘子宫
但抑制住癌症才能谈怀孕、妊娠
初次见到唐丽时,欧湘红就特别喜欢这个开朗却执着的姑娘,想帮她。但情感上的喜欢,不能代替科学和理智。能不能帮上,欧湘红很快找来了医院的肿瘤科、妇科专家前来会诊。
早期子宫内膜癌,尚无转移、扩散的迹象,加上唐丽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豁达的心态辅助。欧湘红决定帮助这个一心求子的年轻姑娘。
双方约定,先做三个周期的激素治疗,使用一种带有大量孕酮激素的宫内环,缓慢的释放激素,用激素刺激、抑制癌细胞的生长。那东西一植入进去就会让年轻的唐丽腰酸背痛,可她坚持下来了。更尴尬的是,药物环只有一个尺寸,和唐丽的子宫环境并不适配。于是姑娘还老要面对掉环,再次植入带来的尴尬和痛苦。
一个周期三个月,三个周期的治疗后,欧湘红等专家观察到了喜人的结果——唐丽的子宫内膜癌被抑制住了,不再增大,进入了相对安静的蛰伏期。“这时候可以开始着手备孕了,但再按正常的流程让夫妻俩通过自然手段怀孕,则有点赌命的成分。”
应该是恶性肿瘤的因素,年轻的唐丽卵巢功能并不好,促排卵后她只能取出4个卵子。
现代医学的进步,为很多不孕不育患者提供了生育可能,也包括类似唐丽这样的癌症患者。
得益于生殖中心对每一个肿瘤患者的促排过程都进行最严密的监测,唐丽并没有出现促排卵期间常见的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获得了4个卵泡,形成了4个胚胎。
“和同龄人,动不动就取出10来个比起来,我的这个数量不多,但我很知足了。”将胚胎冷冻起来后,医患双方都需要选择最合适的机会进行胚胎植入。
再后来的事,就是在现代辅助生殖技术的加持下,将两个胚胎植入到了唐丽那依然在和癌症作斗争的子宫里。
“和其他种类的癌症患者冒死生子不同,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怀孕、妊娠,其实更像是一种治疗。因为妊娠期胎盘自然产生的充足孕酮,不但支持胎儿生长,还对癌细胞是最有效的抑制”,欧湘红主任告诉记者,省二医生殖医学中心近6年间,已帮助子宫内膜癌女性产子不下百例。当然,标准的流程是,这些患者需要在产子后的一定时间点,立即进行根治性子宫摘除,以绝后患。
欧湘红解释说,“妊娠期,高水平的孕激素可以抗癌,但是胎盘也会同期产生高水平的雌激素,毕竟是一种恶性肿瘤,单纯的药物不能根治,一旦肿瘤扩散,就会扩大手术范围,影响预后。”
生了一个,癌症妈妈还想再生一个
2020年上半年,唐丽迎来了自己的关键时刻。在密切关注了三个疗程的药物植入治疗后,她的癌症一直处于较好的抑制、休眠状态,非常适合胚胎植入。
欧湘红操刀为唐丽进行了两个胚胎的放置,两个小种子顺利着床。大大咧咧的唐丽并没有太过在意其他的东西,正常的饮食、起居,静待着两个生命的慢慢孕育。
生命奇妙的地方就在于,明明罹患了孕育生命器官的癌症,根治需要彻底摘除这一器官;可孕育生命的过程,恰恰又能极好的刺激人体内分泌,激发大量的孕酮来对抗癌症的恣意扩张。
“怀孕、妊娠乃至母乳喂养期间大量分泌的孕酮,本身成了抑癌的良药。”欧湘红主任告诉南都记者,一切的一切,都是基于科学实践,而不是简单的盲干。“我们绝对不会去做违反基本伦理的事情,比如孩子诞生了,妈妈没了,这对孩子也不公平。”
两个小生命着床后,监测到的激素水平,果然达到了一个非常良好的水平。如果不是孕期两月时,其中一个胚胎停孕了,唐丽会诞生下一对双胞胎。有了这次经历后,唐丽更加注意了孕期的细节。
省二医生殖医学中心开科六年多来,一共为100多位年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提供了生殖助孕服务。其中83%的患者成功分娩了后代。
就在两个月前,唐丽和老公终于迎来了第一个健康的宝宝。这让小两口欣喜若狂之余,又有了一定的担忧——是不是越来越临近摘除子宫。4月14日,她又一次找到了欧湘红,一为复诊,二为了探讨下一步的打算。
经过详尽的评估,并结合影像学的检查和肿瘤专家的会诊,年轻的唐丽各方面状况控制得很好。她是有条件继续要一胎,再考虑根治性(子宫全切)问题的。
这几乎让唐丽欣喜若狂,她本就想再生一个孩子。并非得陇望蜀,而是纯粹的希望有两个孩子。“当初第一次做试管,放了两个胚胎就是考虑要两个孩子。”
只是这一次,唐丽还需要继续接受内置激素子宫环的放置,三个周期,也就是9个月后,如果条件依然允许的话,她极可能在明年迎来自家的二宝。
生殖医学专家:
要让年轻癌症患者生存,也要考虑他们将来能“生”
从事生殖医学工作以来,尤其是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工作以来,欧湘红一直特别注重类似唐丽这样年轻癌症患者的生育权和内分泌机能保护的问题。“开科六年多来,我们一共为100多位年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提供了生殖助孕服务。其中83%的患者成功分娩了后代。”
与此同时,该中心服务的其他癌症患者也越来越多,比如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卵巢癌、甲状腺癌、肺癌、乳腺癌,丈夫那方面的恶性肿瘤如阴茎癌、肺癌等等。“只要评估了治疗效果,预后不错,我们就会严格按照指引、按照伦理委员会的意见来进行规范流程的操作。”
比如为患癌的未婚女性冷冻卵子、卵巢皮质,为结婚的患者夫妻冷冻胚胎……
欧湘红表示,癌症的发病率或者说检出率更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临床上年轻癌症患者越来越多,这也是真实现状。但现代医学对抗癌症的技术、手段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年轻癌症患者的预后是非常好的。
“作为一个医生,我们肯定是首先要让患者生存下去,但她、他们生存下来后,‘生’的问题也需要关注。我们需要前瞻性地为这些群体提供保护生育力的‘保育’治疗。”
在欧湘红的众多病人中,一名年轻的白血病预后患者就特别有代表性。骨髓移植、大剂量化疗的双重打击,年轻人的卵巢功能彻底丢失。治疗前没有提示,也忽略了生育力的保存,她并没有提前冻存卵子或卵巢皮质(卵巢皮质内含有的原始卵泡并具有一定的女性内分泌功能)。现在人康复了,却陷入不孕不育,丈夫要和他离婚。
“我们不能苛责她的丈夫怎么样,我们得承认孩子就是稳定家庭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实验室,许多癌症妈妈就是通过新的科技手段,解决了“生存”和“生育”的问题。
目前,该患者依然在接受着卵巢激活、复苏性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最大的可能是通过合法合规的供卵来完成分娩,可当下,类似的供卵并不普遍,结果同样渺茫。”
欧湘红表示,对于越来越多的年轻癌症患者,是应该分不同情况具体对待。其中的核心人群就是处于生育年龄但没有结婚的患者,需要按规定在其放化疗之前进行生殖细胞的冷冻保存。将来他、她们结婚了,迈过5年生存期(癌症临床治愈的一个指标),就可以通过冻存的生殖细胞来孕育后代。
“对于那些因放化疗而卵巢功能彻底衰竭的患者而言,提前冷冻卵巢皮质,还可以帮助其恢复许多内分泌的功能。”
至于那些担心自己的癌症可能遗传给子代的患者,可能可以通过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进行胚胎植入前的优选和诊断,挑选一个没有致癌基因的胚胎植入,就可以有效规避遗传风险。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许多经过严格的评估。每一个带癌妊娠,康复后做辅助生殖,都有着一套严格的程序,有基于科学的理性判断,也有基于伦理的感性博弈。我们绝不鼓励癌症妈妈为了生育,放弃治疗或者延误治疗。”欧湘红表示,年轻的癌症患者本人活着,才有希望。
策划:南都记者 王道斌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何昊书
视频、摄影:南都记者 赵明 实习生 刘紫荆
(文中唐丽系化名)
编辑:王道斌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2021肿瘤防治周:关爱生命 科学防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