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上央视“百家讲坛”普及古典诗词的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彭玉平教授,4月17日晚将在广州学而优书店以另一种方式开讲诗词,主讲的题目是《从王国维到况周颐:我们如何介入学术史》,他将结合自己的研究,由近代词学两大家入手来揭示词学研究的一段脉络,一窥学术之堂奥。
本次活动,是南都读书俱乐部、学而优书店和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大家讲堂·大学与当代学术”系列的第四期,彭玉平教授主讲,由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仕忠担任主持人和对话嘉宾。除了现场聆听和提问,也可通过“南都直播”参与。
彭玉平教授将从王国维与况周颐词学研究入手,讲述其如何关注、拓展、推进学术史,如何处理与前人的不同学术意见等等;同时还将与戏曲研究学者黄仕忠教授作对谈,共同探讨王国维在戏曲史领域的开拓与国际学术界的关联;而对于王国维自沉的原因,彭玉平也有最新的研究和看法与公众分享。两位长江学者的对话,必定会碰撞出诸多思想火花。
彭玉平,中山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教授、博导,《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兼任中国词学会副会长等
黄仕忠,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文献研究所所长
在中国近代学术史研究中,王国维与况周颐都是其中的热门人物。王、况二人相识于清末民初的上海,词学上的交游颇多,很长一段时间内,学界都认为王国维和况周颐的词学理论、审美是大体对立的。
王国维,近代著名学人,他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上最著名的是其《人间词》与《人间词话》,词作的成就则在境界的开拓上;一般认为王国维以哲理入词,赋予了“境界”以哲学内涵,这是他与前人的区别,也是与包括况周颐在内的同时代人的不同之处。从具体作品分析,王国维的词作多摆脱了抒写离情别绪、宠辱得失的俗套,他要探讨的主要是生命本质与悲剧性的关系,以及如何超越或者摆脱这种生命的悲剧性的问题。王国维的学术影响至今日隆,然而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王国维的词学理论并不受待见,词界主流是况周颐。
《人间词话疏证》,彭玉平 撰 / 中华书局 / 2020
1904年,况周颐正式发表了第一部词话《香海棠馆词话》,首次提出了“重拙大”的词学理论。在集况式词学思想之大成的《蕙风词话》中,又有“意内为先,言外为后,尤毋庸以小疵累大醇”之阐发,体现了其注重思想内容、讲究寄托的词学主张。王国维《人间词话》推崇五代北宋之词,反对南宋以来的词,排斥晚清的词,甚至在相关文章中对“晚清四大词人”的朱祖谋、况周颐偶有失态不逊之语。然而彭玉平提出新说,认为王况二人在词学审美取向上有相通之处,况周颐在《历代词人考略》的按语中表露了其“回归北宋”的走向,而非“重拙大”的坚持。
王氏和况氏的词学究竟是否对立?或者,换个问题,王国维反对的具体是什么,而况周颐“回归”的又是什么?4月17日晚上七点半,敬请关注彭玉平教授开讲《从王国维到况周颐:我们如何介入学术史》,以及他和黄仕忠教授的学术对谈,“南都直播”将全程直播。
扫码观看彭玉平教授开讲直播
编辑:刘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