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专家齐聚华农,探讨“作物科学”未来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教育
原创2021-04-17 17:02

南都讯 记者 孙小鹏 实习生 梁颖怡 通讯员 陈芃辰  4月16-17日,“华南农业大学—Molecular Plant作物科学前言暨第十一期广东中衡山高端论坛”在华南农业大学举行。

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李家洋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林鸿宣院士,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钱前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刘耀光院士及作物科学领域的20多位知名专家齐聚一堂,采用现场和线上同步直播的方式,与现场200多位师生、线上1000多位同行分享了他们各自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共同探讨作物科学领域的前沿性科学和应用问题,把脉现代农业的发展战略方向。

据介绍,本次论坛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指导,华南农业大学、Molecular Plant、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主办,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协会承办。

论坛围绕“作物科学”前沿技术的创新及在现代育种中的应用,分为“组学研究与功能基因挖掘”“作物-环境互作与养分利用”和“分子育种与未来农业”三个主题展开广泛的学术研讨。旨在交流“作物科学”领域最新的科研成果,探讨我国现代生态农业转型中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作物科学”领域科技研究的深入探讨、学术思想的充分碰撞,形成一批新思路、新建议、新共识和新观点,从而为更好地服务我国现代农业。

“华农在稻作科学领域有着深厚积淀,此次论坛是为了凝聚学科共识,有效整合资源服务现代农业。”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陈乐天教授告诉记者,随着农村劳动力外流、人口老龄化严重等问题的出现,作物科学需要进一步探讨新型的耕作方式,如推广直播、无人农场等,走出一条与机械化结合的新型农业发展道路。

陈乐天还表示,华农此前承担的“航天水稻”育种任务,也是为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做出的新探索。“目前稻种已经进入正常生长阶段,后续还需进行一系列的观察、筛选。育种是一个时间不可控的过程,短则三五年,长则十几年,需要时间来沉淀。”

活动中,刘耀光院士作题为《水稻杂种不育的分子遗传机制》的报告。他介绍,杂交稻的利用对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我国杂交稻育种与大规模应用是杂种优势利用的典范。在中国,杂交稻种植面积约占水稻总种植面积的55%。他还向大家介绍了几个水稻杂种不育基因座的分子遗传机制,并提供三种克服籼粳稻杂种不育的方法。

编辑:孙小鹏

5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孙小鹏6319W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