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高古肃穆的历史画卷,有亲切活泼的当代生活,有气势滂沱的山川胜景,也有精致细腻的人物刻画,有充满想象力的视觉寓言,也有极富观念意味的花鸟人体……4月17日,“第十一届全国工笔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盛大启幕。这个五年一届的工笔画盛事,隆重地向人们展现了当代工笔画发展的最新面貌。
展览由中国工笔画学会发起,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与中国工笔画学会共同主办,是美术领域的全国级别大型届展之一。本次展览是继2016年 “工·在当代——第十届全国工笔画大展”之后又一个中国工笔画领域的盛事,全面呈现和检阅近5年来中国工笔画发展的最新成就,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
名家笔力不老,新星精品荟萃
展览分“特邀参展单元”和“全国征稿单元”,共展出431件大尺幅工笔画作品,分别陈列在中国美术馆主展馆和81美术馆分展馆。
此次展览汇集111位特邀画家参展,其中不乏久负盛名、为中国工笔画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名家力作、新作。如林凡的《过溪龙》,冯大中的《黄河朝晖》,萧玉田的《湘云眠芍该》等等。这些工笔画大家传承经典,以纯熟的技法和脍炙人口的内容夯实了现代工笔画发展的基础,如今新作笔力不老,巨制依然恢宏。
特邀参展:林凡《过溪龙》尺寸 123cm×244cm 材质 纸本设色 年代 2018 年
特邀参展:冯大中《黄河朝晖》尺寸 180cm×680cm 材质 纸本设色年代 2019—2020 年
“特邀参展单元”包含近百名中国工笔画学会第三届理事会成员在内的中青年画家群体,他们俨然已经是当代工笔画的中流砥柱。这些画家以传统与创新兼顾的创作思路,在表达当代生活上展示出前新的活力。在中国美术馆圆厅,冯远的《汉武帝经略边疆遣使丝路》,何家英的《舞之憩》,李翔的《龙腾大湾》,陈孟昕的《怒族鲜花节·生活如歌》等工笔画佳作悉数亮相。
特邀参展:冯远 《汉武帝经略边疆遣使丝路》 165cm×350cm 纸本设色 2018年
特邀参展:何家英《舞之憩》2006年 绢本设色 114x192cm
全国征稿单元”展出的是从全国近4000件投稿作品中评选出的320件优秀作品,其中95件作品被组委会收藏。为更加明确地体现展览的正确导向和学术引领,中国工笔画学会在中国美术家协会评选出的这些优秀作品范围内,又组织专家集体讨论,兼顾传统与创新,从中推举出三组优秀作品:
29件“优秀传承作品”在当代情境中秉承传统语言,续写传统精神。画面气息沉稳,功夫扎实,一笔一色都看得到对传统的深解和文脉的延续。比如刘志蕾 《梦呓的第三十六行注脚》、刘金凯 《逐梦为马不负韶华》、彭铭利 《新纪元》等。
征稿单元 中国美协入会资格作品,中国工笔画学会优秀传承作品,组委会收藏作品 刘金凯 《逐梦为马不负韶华》 180×200cm 绢本设色
30件“优秀创新作品”则凸显出在图像、观念、语言等方面的大胆创新,面貌多样,异彩纷呈。比如郝孝飞的《年年有余》、吕懿 《家在暖阳里》、王玉晓 《楼顶的浴者》、余兴亮 《风清雨过》等。
征稿单元 中国美协入会资格作品,中国工笔画学会优秀创新作品,组委会收藏作品 吕懿 《家在暖阳里》 70×180cm 绢本设色
30件“优秀新锐作品”的作者都是更为年轻的一代,许多还都是在校的学生。他们更加无拘无束,作品鲜活饱满,充满朝气和活力。比如王墉 《戏蟾》、张亦杨 《风乍起》、曾京 《霓彩时光》 等。
征稿单元 中国美协入会资格作品,中国工笔画学会优秀新锐作品 王墉 《戏蟾》 160×60cm 绢本设色
不同维度上的拓新实践
南都记者在展览现场发现,此次展出的工笔画作品已经完全突破人们对工笔画勾线填彩、三矾九染、精谨细腻的印象,在材料、语言、图像、主题、风格上都推陈出新,体现出艺术家在不同维度的开拓实践。
艺术家唐勇力在工笔画中借鉴了壁画的创作手法。在2018年创作的《游历古今》一画里,古典仕女与现代的时尚女性“穿行于”同一空间,裙裾的纹路遒丽飘逸,体现出工笔人物画自汉唐以来高超的“线的雄辩”,而整个画面淡雅斑驳,犹如壁画风化剥落,留下时间漫漶的印痕。
特邀参展:唐勇力《游历古今》150x100cm 纸本设色 2018年
唐勇力告诉南都记者:“壁画在原始作画的时候,就和工笔画一样是染好的,但是经过了一千多年的风化,墙体脱落,或者颜色变异,致使其中很多颜色更加淳朴,更加谐调。因为脱落,使得技法也更加神秘。我们看壁画,有一种神秘的、伟大的、千年风化的感觉,这是令人震撼的。”
受到伟大壁画艺术的感染,唐勇力进行自己的绘画语言探索。一方面保留传统文人画勾线填彩及用笔的特点,另一方面使用壁画里“堆金沥粉”的方法,同时采用拼贴等手段,在画面上制造出壁画的肌理和质感。于是,以一种既宁谧古旧又光彩灼烁的方式,古典文明和现代文明在同一画面里交汇。
富丽动人的色彩原本是传统工笔画的一大特点,艺术家苏柏斗的作品《寻觅》却全用墨色晕染而成。该画是作者通过对野生动物长期的艺术观察、写生、整理后创造出的工笔画作品,在一片白雪皑皑的白桦林里,两匹野狼向着画面之外安静地眺望。
特邀参展:苏柏斗《寻觅》108x197cm 绢本设色 2015年
“我们看到狼的眼神的时候,实际上是有思考的。我们发现了狼,狼也发现了我们。它是非常警觉的。”苏柏斗说。
这张画单纯用黑白表现,使用淡墨层层渲染。在画面的“黄金点”的地方,两只狼的身形结构全用晕染加以显现,经过反复多次晕染,才创造出周身毛绒绒的观感。而那“虽盛暑令人亟欲挟纩”的漫天雪意,在白桦树枝上颇具重量感的雪的堆垛,竟然只是画的留白,绢的本色。
“工笔画有淡彩、重彩之分,有线描形式的,也有以色彩为主的。我这个主要是以墨为主的。”苏柏斗告诉南都记者。“这幅画没有借助任何的技巧,也没有用任何颜色,只用了墨来完成。它的特点就是更加的纯粹。”
精微而宏阔地表现时代
工笔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的帛画。作为一个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古老画种,如何在继承伟大传统的同时“师古而不泥古”,如何在保留中国画神髓的同时与世界的、当代的美学观念、审美语言达到沟通,是每一位工笔画家和艺术研究者面对的挑战。
特邀参展:陈孟昕《怒族鲜花节·生活如歌》 尺寸 350cm×250cm 材质 纸本设色 年代 2020 年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工笔画学会名誉会长、著名画家何家英向南都记者感慨,“这是一届璀璨的工笔画大展”。他直观地感受到了当代工笔画在用色上的进步。
“一方面,它指的是颜色的关系、色彩的理念,这些作品非常有色彩对比的感觉,画非常地雅致。另一方面,从材料的角度,工笔画家逐渐地会使用矿物颜料。这也是我们老一代工笔画家一直在推崇的东西。”
何家英指出,在最初学习工笔画的阶段,由于对传统缺乏理解,往往总是用很简陋的方式,在纸上简单地染,用的是水色,只有画面的关系,却没有很好的材质的光彩。而矿物颜料的稳定、明丽,历久而不朽,才能真正体现工笔画色彩的精髓。
特邀参展:李翔《龙腾大湾》 300×200cm
征稿单元 中国美协入会资格作品,组委会收藏作品 曾京 《霓彩时光》 199×174cm 绢本设色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著名美术理论家牛克诚指出,当代的工笔画家们面对的是一个极致丰富的现实世界,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世界的优秀视觉资源进入到我们的视域,刺激画家在创作上不断在手法、语言上出新,与当代的审美进行直接的呼应。
具体从作品而言,牛克诚说:“年轻一代的工笔画家拓展了好多新的工具,油画笔、喷枪、画刀……都可以行使工笔画里的‘笔’的功能。颜料可以是中国画的传统颜料,也可以是水彩的颜料,日本画的颜料……各种各样新的工具材料必然引起创作手法上的不同,不再停留在勾、染的层次,形成了工笔画语言上的一个新的样貌。”
特邀参展:张见《叠no.6》StackNO.6 90X115.5CM 绢本设色 2020.jpg
特邀参展:王海滨《塔吉克祝福》 199cm×193cm厘米 绢本设色 2019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洋则在这次展览里发现,当代工笔画坛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向。他告诉南都记者,虽然人们一直在谈“多元”,但现在的“多元”呈现出了立体、厚度和深度——不仅仅有媒介语言角度的拓新,更有工笔画本身与现代观念和社会形态的自然对接。此次展出的作品,无论人物、花鸟、山水,都突破了以往的模式化而呈现出一种新的时代气象。
于洋说:“特别是中青年的中坚画家和一些已经成名的老画家,他们都从自己旧有的面貌里跳脱出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它证明了工笔画本身是有生机、有活力和有自己的生态规律的画科。它早已超出了传统工笔画的‘细画’的概念,而趋向于一种对整个时代的精微而宏阔的表现。”
征稿单元 中国美协入会资格作品,组委会收藏作品 高金丽 《琢玉》 215×185cm 纸本设色
至于当代工笔画存在的问题,唐勇力向南都记者坦言,老一辈五六十年代的画家在技法方面完全继承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特点,风格很淳朴,技法也很简洁。而现在的工笔画家,尤其年轻的画家,他们眼界更加开阔,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强调制作和色调,强调构成。如今,工笔画的样式丰富多了,“但是越丰富,样式越多,越出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趋同,感觉都似曾相识。样式多样了,但观念一致了。”唐勇力说。
为配合此次展览,中国美术馆特别策划了“中国美术馆典藏历代工笔画展”和“三百年来或在斯——陈之佛绘画艺术特展”在一层2、3、4、5号厅同步展出。
受疫情影响,本届展览原计划的“学术提名单元”将作为中国工笔画学会“十一届工笔画大展系列”的特展,于2021年下半年独立策划展出。
展览将持续至2021年4月25日。
编辑: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