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香港创业者的广州公司招来“90后”留美香港青年

南方都市报APP • CBDTIMES
原创2021-04-19 19:00

WechatIMG793.jpeg

1960年出生的叶博森在27岁创办智择(香港)有限公司,并到深圳市布吉区开设厂房。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下,“三来一补”等利好政策、深圳低廉的用地和人力成本吸引了他。

彼时,从基础设施到行人衣着,罗湖关两侧“画风”迥异。“那时罗湖关的铁路还是木头铺的,一过关,到处都是工地,经常大塞车。”叶博森回忆。

WechatIMG108.jpeg

广州智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叶博森

由于内地的工业基础还很薄弱,叶博森当时可选择的经营模式只有“前店后厂”:从香港带原材料过关,在深圳加工,再运回香港行销海内外。“当时深圳从原材料到电力供应都不足,每个工厂都要自配发电机。”

尽管创业初期筚路蓝缕,但“前店后厂”模式很快取得成功,珠三角地区经济步入世界罕见的高速发展期,叶博森的公司规模也迅速扩大。1995年,叶博森在广州市增城区创办智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如今已发展成半导体热传领域的知名高新技术企业。

如今,将总部设在香港,在内地完成产品的全链条生产,再直接从广深出口海外,是智择公司这样的港资企业更常选择的模式。珠三角与港澳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联系日益紧密,拥有了一个新名字:粤港澳大湾区。

“如果当时没有来到湾区,我不会有今天的成就。”叶博森说,“按照现在粤港澳的产业布局,做制造业,一定要来广东。”

叶博森开创的基业,给一个香港青年带来了机会。


WechatIMG104.jpeg

广州智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项目部员工刁柏轩

1998年出生的刁柏轩22岁时留美归港。新冠肺炎疫情下,他在网上求职,应聘成为智择公司的工程部职工,并在2020年11月来到广州增城区工作。

“我学的是应用工程,在香港,跟我的专业对口的工作机会不多,”刁柏轩说,“所以尽管疫情影响下,我到广州来就很难经常回家,但全家人都支持我来这边工作。”

刁柏轩没有体验到叶博森目睹过的粤港澳差异。他中小学经常参加到广东的游学团,对湾区一直比较了解。“来广州以后,吃得也差不多,说粤语也很亲切,广州CBD的高楼大厦也很现代,我没觉得有什么需要我去努力适应的。”

刁柏轩和叶博森会把自己的湾区经历分享给身边人。叶博森的三个子女从小便经常往返粤港澳,如今儿子已在规划来大湾区发展。刁柏轩则会把大湾区的工作机会分享给同学。“我的有些同学很久没来过内地了,也会找我问现在情况怎么样。”

除了刁柏轩和自己的子女,叶博森也经常与其他来到湾区创业的港澳年轻人交流。他觉得,这些“创业者后辈”们天地更加广阔。

“我们当年只是开厂,但是现在的年轻人来湾区,各行各业都有机会,我就认识来这里做现代农业的。现在全世界都知道中国机会多,那中国香港的年轻人们,为什么不来看一看、闯一闯呢?”

“来这里做事,就会有动力与当地人沟通。有沟通,就能走向互相理解,互相融合。”叶博森说。

采写:南都记者 蒋模婷

摄影:南都记者 刘威

编辑:蒋模婷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大湾区·大未来-光辉岁粤港澳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