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下午,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举行“后疫情时代的人工智能”专场论坛,六位来自学界和业界的嘉宾围绕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应用和全球治理,探讨人工智能的未来之路。
人工智能已经走过65年,正面临技术、体系、伦理的种种挑战。公钥加密技术之父、图灵奖得主惠特菲尔德·迪菲说:“我们需要更强大的算力,来达成人工智能的发展远景。”
技术与产业:下一个65年 算力和融合很关键
新冠疫情之后,人工智能在各个场景的落地加快。人工智能已经走过65年的历史,过去65年技术的发展举世瞩目。处在人工智能第三次浪潮中,我们如何看待未来科技和产业的变革?
迪菲回顾了过去65年人工智能发展历程,他认为,过去人类对于算力的预测太过保守,人工智能的发展远景需要更强大的算力来达成。如果未来量子计算能像人们期待和物理学家承诺的那样成功,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将取得重大突破。
“如果能够再做出和过去65年的同等速度的突破,那未来65年的科技进展会更加迅速。”他说。
产业界如何做突破?
百度集团CTO王海峰结合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强调了“融合创新”的重要性,这一方面意味着算法、算力和算例的综合作用,例如算法平台和底层芯片的结合。另一方面,将知识和深度学习结合,建构庞大的知识图谱,做知识增强的深度学习。
“融合”的第三个层面是技术和产业的深度融合,不管是搜索还是信息流、地图、翻译等等,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渗透到各行各业,这个时候需要跟场景深度融合。
博鳌亚洲论坛咨委阿利斯康公司董事长雷夫·约翰森介绍了人工智能在分子制药、疾病预防等领域的前沿应用。
他认为,在人工智能领域,打破边界非常重要。这个边界是既是国家之间的、公司之间的,也是学界和行业之间的。他对人工智能产业的未来保持乐观:“未来的65年将会非常棒。”
上海智臻智能董事长袁辉则有不同的想法。他认为,现在所有的技术体系和技术框架,包括深度学习在内,实际上没有摆脱和突破过去65年积累的技术体系,人类所真正期待的人工智能愿景在未来5—10年。从技术的角度上来讲,人工智能面临很大的突破和挑战,“卡脖子”卡的是人工智能体系、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核心的“脖子”。
治理与伦理 :行业必须要有监督 隐私保护很重要
技术发展之外,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球治理和伦理问题也备受关注。克服算法歧视、公平、数据的隐私保护、算法的可解释性、算法的安全可控……对于人工智能领域的道德争议,嘉宾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在约翰森看来,最重要是在搜集数据的时候必须告诉人们,企业为什么要搜集数据、要用这些数据来干什么。“大家既然会考虑道德伦理的问题,他就会考虑到提供数据对自己有什么益处,对社会有什么益处,作为公司、商业机构和政府,我们要重点考虑数据使用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默克执行董事会兼电子科技首席执行官毕康明认为,人工智能行业必须要有监督。但他强调,必须要在风险和业务之间达到平衡,看到风险,也看到机遇。
例如,在人工智能伦理方面,现在很多人在研究多少工种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这种思考方式对于新技术的发展并不是很有积极意义,仅仅以“担忧”为重点的思考方向并不是一个平衡的方式。
科大讯飞副总裁杜兰提到了大数据时代人们关注的隐私保护问题。“现在人工智能接触的是大家生物特征非常有关的数据,一定要做好分层管理,而且要具有涉密资质的机构来做,要做得规范。同时我们也建议,把这些数据通过脱敏和加密,把这些数据分享给大家。用一些方法对数据进行隐私保护,是当下非常重要的问题。”
论坛最后,一位观众提出了关于人工智能教育普及的问题。
杜兰认为,要通过普适性课程进行人工智能教育。王海峰则认为,人工智能教育最基本的方式是通过产品渗透人们的生活,二是培养人工智能人才。迪菲最后说,人工智能技术的价格还需降低,成本下降、技术普及之后,希望大家不再恐惧人工智能技术。
采写:南都人工智能伦理课题组研究员李娅宁 南都记者李玲 马嘉璐 发自北京
编辑: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