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经济形势该怎么看?4月19日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期间,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朱民接受了媒体采访,对宏观经济、碳中和等问题进行解析。
朱民表示,分析宏观经济数据要关注比较基数,警惕“数据幻影”。目前中国经济正恢复至正常规模,今年贸易顺差将有所扩大。此外,他认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给中国提供了提升劳动生产率、推动科技发展的抓手,能源革命将重塑中国经济。
朱民。
记者:今年一季度GDP增长达到18.3%,您认为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经实现了全面复苏?您怎么看今年中国经济的后劲?
朱民:今年看宏观数据,最要小心的就是“虚拟现象”,意思就是要搞清楚同比和环比的区别。因为去年的基数太低了,所以与上年度比的话,数字会非常高。但是,这个数字不能反映真实的情况。一定要看比较的基数是什么,这个很重要,我称之为“2021的数据幻影”。
一季度GDP比去年增长18.3%,当然是好事,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去年一季度是负增长。这个数字并不能完全反映真实情况。所以要看今年第一季度比去年第四季度增长0.6%,这表明在经济已经恢复的情况下,今年第一季度继续走强。另外,今年一季度和2019年第一季度比,数据也是比较好的,回到了正常规模。
今后几个季度,经济应该会继续强劲增长。因为2020年我们经济数据表现最强的是投资,其次是贸易,最后是消费。但是从第一季度来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重新回到了50%左右。当然离最高水平70%还有距离,不过已经恢复得很好。去年消费对经济增长是负贡献,现在服务业已经开始恢复,越来越趋向平衡。从这个基础来说,估计接下来三个季度都会保持健康增长。贸易今年会走强。去年中国贸易是超强发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原因其实很直接,首先就是全球需要医疗设备,而中国是最大的医疗产品生产国。同时很多国家因为疫情,产业链还没完全恢恢复,所以中国产业链又将发挥作用。去年年初,中央的政策设计是支持企业,保市场主体,保产业链,在后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在今年外部需求继续强劲的情况下,我们贸易进出口今年会继续走强。但是这会给中国带来一个挑战,就是如果因为种种外部原因进口不能很快上升的话,贸易顺差就会上升很快。过去十多年里,其实中国花了很大力气把贸易顺差从占GDP10%左右逐渐压低,走向国内市场的经济需求。那么将来可能又一次会扩大贸易顺差余额。这对中国经济有好处,但对全世界来说会有一些压力。所以下一步要加大进口,进口更好的消费品、技术和设备,来推动国内经济和推动贸易平衡,也同时推动全球经济发展。
记者:碳中和目标可能给经济增长带来短期阵痛效应。现阶段应该如何平衡好增长和减碳的关系?
朱民:我们可能会遇到几个挑战。首先是时间上的挑战。从欧洲的发展历史来看,他们从1990年开始就达到碳峰值,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大概有60年的时间。我们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是2030年、2060年,有30年的时间,变化的剧烈程度可以想象。我们的碳排放量超过100亿吨,占全球碳排放20%多,这么大规模要在30年时间内压缩下来,在人类历史上是没有的。
第二个就是技术上的挑战。这是我们和很多已经在做碳中和的国家所不一样的。欧洲国家实现碳中和的时候,它的人均GDP已经在3万-4万美元左右,已经是高收入发达国家。在这种情况下,有两个主要的经济特征:第一,服务业占到经济总量的70%左右,所以工业消耗能源部分比较小;第二,经济增长速度维持在2% - 2.5%左右,是低增长。
我们现在面临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人均GDP只有一万美元,还要继续发展;工业还是很强,服务业现在只占GDP54%。服务业会不断会增长,但是工业还是很强。所以,中国国民经济对能源消耗的依赖性系数远远高于欧洲等发达国家。这就使得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排放,会非常困难。
根据模型测算,估计到2050年左右,中国经济会实现翻番。但与此同时,一次能源消耗基本上要维持不变,而且要下降。反过来说,如果用四分之一的能源来支持增长,结果是什么?是能源效率需要大幅度提高,除了绿色中和的部分,碳排放几乎降到零。所以中国的结构压力时巨大的。现在煤炭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占62%,到2060年几乎要降到4%左右。未来的能源大部分都是来自太阳能,然后有水能、风能、核能。煤、石油、天然气都会大幅度削减。如此巨大的结构变化,在人类发展史上还是没有经历过的,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能源革命将在根本上重塑中国经济,也改变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所以这是一个增长模式的变化,我们离开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传统用能源石化推动工业化的模式,进入一个完全崭新的、再生能源推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为什么要这么做?第一,人类的经济活动与能源消费、碳排放、气候变化密切关联。作为全球的一份子,中国有责任付出努力应对气候变化。第二,中国经济从人均GDP为1万美元到走向高收入阶段时,发生了一系列的经济结构变化,比如还面临老龄化挑战等。在这种情况下,实现碳中和目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提升劳动生产率、推动科技发展的重大抓手。目前使用能源最多的三大领域是工业、交通、建筑,这些领域实现碳中和背后,是科技创新。这将倒逼我们走科技之路,重造经济基础。而且通过这一过程,我们将在世界上创造一个新的绿色发展模式,这是未来的制高点。
记者:在IMF连续上调今年经济增速预期背景下,您觉得全球经济反弹是否可以持续?
朱民:这个要持续其实挺难的。为什么难?因为财政刺激的基本规律是,只要刺激了第一笔钱,就得继续不断花钱。原因很简单,因为只要停止刺激,总需求就会立即下滑。这就是为什么拜登刚签了1.9万亿美元的刺激计划,还要签两万亿美元,之后还要再出一万亿美元。但从结构来说应该是逐渐递减的,逐渐放缓回到原有轨道,等于是一个波动。否则,如果立即停止刺激,总需求急剧下跌,就会立马崩盘。所以拜登政府现在还得继续刺激经济。
现在不知道拜登的刺激计划能不能在国会通过,能不能实施。而且他是用税收抵押,抵押后的效用是多少,现在还是难判断。但是普遍来看,这个刺激计划通过的概率还是很高。从这个意义上可能会有一个缓冲,对全球经济会有拉动。但前提是没有引起通货膨胀,引起通货膨胀的结果,还是会引起经济急剧下跌。所以今年经济面临一个拐点,处于一个极其敏感的时间点。
增长能不能持续,不能只看美国,还得看全世界。中国经济第一季度数据达到了平衡,所以我们对未来很有信心。但是其他新兴经济国家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财政刺激空间已经很有限了。2020年,发达国家平均有14.2%的财政赤字来刺激经济,新经济国家平均有8.1%,低收入国家平均只有4.2%左右。越穷的国家,财政赤字越少。为什么?因为没钱。发达国家为什么敢?第一,有钱;第二,它的货币是全球储备货币,等于通过刺激发行货币,让全球来承担结果,所以肆无忌惮。
美国的未来有不确定性。如果美国经济能够继续增长,新兴国家经济也能跟着增长,但是与美国的差距会扩大。所以这不是强增长。以前低收入国家的增长都是强劲的,现在被拉低了。所以世界会出现双轨的、不平衡的发展。这个情况已经形,而且未来会持续。
南都记者马嘉璐 发自博鳌
编辑:程姝雯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博鳌年会疫后重启,南都带你直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