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中山三院举办“420痛风日”健康科普讲座,该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古洁若强调,痛风治疗的关键在于“持续去库存”,提醒患者切勿擅自停药,同时,她提醒大家,体检中若检出高尿酸血症,要及早治疗,不要发展到关节痛才去医院。
治痛风 关键在于持续“去库存”
2016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古洁若教授首倡将每年4月20日定为“痛风及高尿酸血症日”(缘于成年男性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为血清尿酸大于420 umol/L),以唤起社会各界对痛风/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更多关心。18日,古洁若在西藏林芝出差的途中远程主持了讲座。
4月18日,中山三院举办“420痛风日”健康科普讲座,该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古洁若远程主持讲座。通讯员供图
古洁若强调,许多痛风患者已懂得“痛风需要降尿酸”,但对“尿酸怎么降、降到什么度”往往一知半解,实际上,痛风患者“达标治疗”的本质,不是暂时的数字达标,而是“持续去库存”。
因为,每日饮食和体内代谢,人体会产生一定量尿酸;而人体会通过尿液、粪便等排泄一定量的尿酸。当人体尿酸产生量过大,和/或排泄能力不足,“滞销”的尿酸就会积累在体内,日长月久就形成了数量可观的“尿酸库存”。
患者可以通过化验得知“血液尿酸过高”,但许多器官、组织中,都存在“尿酸库存”,例如病变关节、皮下痛风石、肾组织尿酸结晶、尿酸性肾结石等处,都含有大量的尿酸盐成分,而它们并没有直接体现在血液化验数值上,“所以,我们不能满足于‘血液化验正常’,而是要坚持不懈地清除‘尿酸库存’,这才是‘达标治疗’的目的”。
痛风患者要关注肾脏病变
医生提醒,痛风患者要尤其关注肾脏处的“尿酸库存”。尿酸在肾脏聚集可引起尿酸性肾病,也可引发尿路梗阻、尿路感染、肾绞痛,时间一长会损伤肾脏“排毒”功能。而随着肾脏功能的下降,尿酸等毒素的排泄也随着减慢,导致体内尿酸进一步积聚,反过来又加重肾损害,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在痛风性肾损害早期,病人往往无症状。而尿酸性肾结石多为“X线阴性”,也就是说,拍X光片不容易发现,容易漏诊。早期患者化验血肌酐、尿素氮等肾功能指标也在“正常范围”,而一般肾功能下降到50%以下时,肌酐才会开始升高,所以肌酐等肾功能“正常”不等于没事。
病人一旦出现夜尿多、浮肿、腰痛、乏力、血压升高、肌酐升高等情况,提示肾脏病变已到相当程度,所以,治疗痛风时须关注肾脏病变。
体检检出高尿酸 要及早治疗 以防发展成关节痛
临床上常常见到病人有哪些关于痛风的认识误区?古洁若介绍,最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有些人在体检中发现了高尿酸血症,但多年不来治疗,“高尿酸血症,只有三分之一会关节痛,但病人往往是等到关节痛了才会来医院,而没有及时控制尿酸”。
还有一类误区是,有些人得痛风关节痛时,认为止住痛就好了,而擅自停药,“可能他的痛苦期是一到两周,他觉得过去就好了,对持续吃药有很多担忧,自己把药就停掉了”,而这导致了病人结石发生率越来越高、年轻化。
另外,高尿酸血症病人对饮食有很多要求,但一些人只知道控制高嘌呤饮食的摄入,但其实很多嘌呤来源是“内源”性的,是由吃进去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代谢产生的,这些病人没有意识到,还是会过多摄入碳水化合物和其他蛋白质饮食,没有总量的控制,这也是不恰当的。
预防痛风 从这三个环节入手
“对普通人来说,痛风是可以预防的”,古洁苦强调,现在已基本明确,痛风有50-55%是内因,35%是外因,而痛风的预防可以从外因产生的一整个链条入手。
在这个链条的“上游”,是嘌呤的产生,即“内产”或外来摄入的嘌呤过多,要控制饮食摄入;到“中游”是肝脏,是由于脂肪肝、过多的熬夜、喝酒等外来因素,导致肝脏合成的尿酸过多。
第三环节就是下游的排泄不够,这一环节,除了内在的易感基因导致的排泄功能不高之外,更多的还是喝水或者促排有问题,“我们知道,尿酸通过两个主要通道排泄,70%左右通过肾脏,30%左右通过大便,剧烈运动等也会导致尿酸结晶的增加或者血中尿酸值的波动”。
所以,预防痛风也可以从以上三个环节入手,比如饮食上注意,碳水化合物不要超过每份100克,蛋白蛋不要超过50克,超过的话嘌呤合成会过多、排泄会不够。
采写:南都记者李文 实习生易笑嫣 通讯员甄晓洲 方霖楷
编辑: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