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第一季度生活垃圾分类评估结果出炉,莞城、茶山排名第一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东莞
原创2021-04-22 20:02

今年是东莞生活垃圾分类三年行动的第二年,也是尤为关键的一年。4月21日,东莞市垃圾分类办召开了2021年第一季度生活垃圾分类评估情况通报会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第三次联席会议,通报今年第一季度生活垃圾分类评估情况。据了解,在今年第一季度生活垃圾分类评估中,莞城、茶山排名第一。

垃圾分类2.jpg

“3+3”示范片区评估莞城排名第一

为持续推进东莞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全面提升分类体系建设和管理水平,市垃圾分类办从科学管理、宣传发动、分类设施、分类效果等方面,聘请第三方机构对34个镇街(园区)、23个成员单位及全市公共机构,以查阅资料和现场核查的方式,组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估,每季度开展一次评估及排名,每月开展一次“红黑榜”评选。

现场核查分为“3+3”和“1+1”现场抽查,“3+3”现场抽查在莞城、万江、东城、南城街道,以及松山湖、滨海湾新区,各抽查居住区、公共机构、办公区、公共场所等八大产生源进行检查;“1+1”现场抽查则对28个镇的镇中心区和一个村(社区)的生活垃圾分类开展情况进行检查。

根据“3+3”示范片区评估结果,莞城、万江、南城、东城、松山湖等5个街道(园区)中,各街道(园区)平均分为72.19,排名第一的是莞城街道。其中,滨海湾新区目前仅有一栋综合办公楼,按照指标体系分析存在一定特殊性,因此不进行评分。目前,各街道(园区)配置分类收集容器和分类运输车辆,分类收运体系不断完善,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完成较好的是莞城和东城街道,大件垃圾及园林废弃物处理点完成较好的是万江、东城、南城街道。

根据“1+1”示范片区评估结果,28个镇排名第一的是茶山镇,各镇平均分为68.24。茶山、凤岗、高埗、横沥、谢岗、石龙、石排、清溪等8个镇垃圾分类工作开展进度较快,沙田、企石、麻涌、大岭山、洪梅、中堂、塘厦、石碣、黄江、樟木头、望牛墩等11个镇相对滞后。从分类效果来看,镇中心区的分类效果明显好于村(社区),八大产生源中学校、医院的得分较高,而集贸市场得分较低,整体进度较慢,存在未按要求设置分类容器、分类容器标志不规范、厨余垃圾处理去向不明确未公示、混合收运等问题。

总的来说,目前东莞生活垃圾分类机制体制建设较完善。在顶层设计上,建立了垃圾分类“1+N”工作格局,从属地、条线两个维度同时发力,在实现公共机构垃圾分类全覆盖的同时,分步骤、分区域推进“3+3”“1+1”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同步推进城市、农村的生活垃圾分类。

四分类体系建设比较合理,以四个“全链条”,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全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其他垃圾保持100%无害化处理;在厨余垃圾方面,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建有两座市一级大型集中式厨余垃圾处理厂和一批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施;在有害垃圾方面,按照“镇收集、市运输处置”模式,建有34个有害垃圾临时贮存点、1个有害垃圾收贮分拣中心(周转能力7260吨/年),实现了有害垃圾闭环管理;在可回收物方面,初步形成再生资源回收市场体系,引入和培育龙头示范企业,目前全市已有近800台可回收物智能回收设备和若干交售门店。

垃圾分类··1.jpg

今年将打造1000个示范分类点

会上,市垃圾分类办主任、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局长郭怀晋对今年生活垃圾分类重点工作进行部署。他表示,要明确目标,落实镇街(园区)和成员单位“两张清单”任务,市垃圾分类办制订了2021年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重点事项及任务清单,并持续开展了1个月的宣讲活动,明确各镇街(园区)的工作重点及每个季度的工作任务,列入民生实事的项目作出了实施步骤安排,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按时、保质完成工作任务,建立完善的治理机制,定期开展检查并通报。

会议表示,今年全市将开展“千点示范工程”,计划通过“条”、“块”两个维度,在公共机构、公共场所、集贸市场、医疗机构、餐饮机构、学校、企业、居住区等八类产生源单位中打造1000个示范点,以点带面促进示范片区建设提质。同时,市、镇街(园区)分别打造一条涵盖八大产生源和主题宣教馆的生活垃圾分类精品展示路线,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推进收运处理体系全链条闭环管理

会议透露,今年东莞将围绕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全链条分类体系,对每个环节提出定量、定时间节点的任务目标,加强各环节之间的无缝衔接,做到上中下游、前中末端齐发力,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体系全链条闭环管理。

一是抓实前端。因地制宜推进“楼层撤桶”“定时定点投放”机制,探索实践“光荣榜”“绿色账户”等激励模式,全面激发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各投放点、收集点公开各类垃圾的收运信息,并公布投诉举报热线,建立投诉接处管理台账,加强社会监督。

二是做实中端。加快建立与生活垃圾分类相适配的收运网络,根据各类垃圾产生量及收运需求,配置足够数量的收运车辆和指定收运公司,确保分类后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完成“桶车同色”改造,探索推行“不同色不上车”等强制措施。

三是夯实末端。推进海心沙环保热电厂建设,确保其他垃圾继续保持100%无害化处理,通过提高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及可回收物的回收量,提高东莞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同时组织开展工业垃圾混入生活垃圾专项整治行动,杜绝“白色”垃圾混入生活垃圾。

采写:南都记者 田玲玲 通讯员 管佳

编辑:田玲玲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田玲玲5886W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