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中国信通院发布了基于微信平台的《数字化就业新职业新岗位报告》,报告显示,由公众号、小程序、视频号、微信支付、企业微信等共同构成的微信生态,在2020年衍生就业机会3684万个,同比增长24.4%。值得注意的是,与小程序的开发、产品、运营等相关的工作机会超过780万个,同比增长45.6%,此外2020年初新上线的微信视频号也在视频拍摄、直播带货等方面产生了超百万个就业机会。
三线及以下城市成创业就业新阵地
从微信生态蕴含的就业机会分布来看,广东和北京依然是两大核心区域,占比超过 10%。上海、江苏、山东、浙江等东部沿海地区紧随其后,占比在5%-10%之间。
值得注意的是,三线及以下城市成为创业就业新阵地。调查数据显示,微信小程序及视频号运营者在二线城市、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分布比例显著高于一线城市,尤其是视频号运营者在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分布比例达42.1%。同时,与运营者相比,微信生态产品服务商下沉程度更深,如微信支付服务商在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分布比例达50.6%。
“不打工人”崛起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兴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微信生态同样是新职业的聚集地,如活跃于社交软件、直播平台上的海外代购、网络主播、视频号博主,排队购买网红食品的 “万能人”,帮室内设计师、门店寻找新型材料和物美价廉的软装家具的“寻材人”……
报告显示,2020年微信生态衍生的就业机会达到3684万个,同比增长24.4%。
其中“不打工人”在这届年轻人中越来越多。报告显示,微信生态不仅催生了专门负责微信小程序、企业微信、微信支付的设计、开发、运营和维护等新型岗位,伴随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活跃于社交软件、直播平台上的海外代购、网络主播、视频号博主等就业新形式快速发展蔓延,社交电商、直播带货等已成为当前数字时代的又一特征,相关培训机构、MCN机构等衍生服务业也快速兴起。
随着数字生态逐渐成熟,加上疫情影响,全职微经济的就业者比重上升。受制于出行管控,很多人不得不将互联网副业“转正”为新职业赛道,并体会到“灵活用工”的好处。调查数据显示,2020年微信平台生态就业中,全职人员占比51.7%,较2019年上升近10个百分点。越来越多的人员“副业”变“主业”,全职投入数字生态就业,微经济逐渐成为稳定就业形势、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一个新赛道。
“云”办公成数字化标配
数字化的蓬勃发展,也驱动着传统行业的融合创新,改变着传统的商业逻辑,推动着传统岗位升级,这种变化在第三产业的占比上升趋势尤为明显。
2020年疫情期间,品牌实体门店无法营业,门店导购通过微信、企业微信等社交网络继续卖货,借助数字化技术和工具,各行业通过线下转线上维持运转,提高了就业抗风险能力。同样在疫情期间快速推广开来的远程办公,因其安全性较强、成本较低且效率较高,很多企业目前仍在延续使用,并逐渐成为部分企业的常态化办公形式。
微信生态调查数据显示,六成左右运营者认为内容创作、开发、设计等岗位可以远程办公,远程办公应用日趋成熟也助推了这一趋势。企业微信作为市面上主要的远程办公应用之一,目前服务超过550万企业客户,月活跃用户数1.3亿,并与4亿微信用户连接。
应届生就业新空间
报告显示,在数字生态能力和数字化工具的帮助下,就业门槛逐步放宽,向低学历人群扩散,专业知识与数字技能方面相对欠缺的人群也能快速学习并投身数字生态就业,释放更多的创造力和服务能力。2020年微信小程序个人运营者本科以下学历就业者占比达47%,微信视频号个人运营者本科以下学历占比达到46.8%。
此外,在线上支付、小程序、智慧零售工具以及高效协同的物流网络等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的工具支持下,数字生态为残障人士、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妇女、退伍军人等就业重点帮扶人群打开了就业新空间,越来越多的帮扶人群在数字生态中就业;同时,应届毕业生职位需求广、就业灵活性高的数字生态也为应届生就业提供了更多就业选择。调查显示,2020年微信小程序、公众平台、视频号均有超过60%的主体雇佣了应届毕业生。
采写:南都记者 马宁宁
编辑:甄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