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成果展示与转化中心(以下简称“院士成果转化中心”)在上海嘉定举行揭牌仪式。院士成果展示馆分为战略咨询研究、人工智能技术与装备、生物医药技术与装备、新材料技术与装备、新能源技术与装备、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生态与环保技术与装备等7大展区。
“当前人工智能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和5G、工业互联网、区块链这些技术越来越密切融合起来,开始变成经济改革的核心驱动力,这在中国变化十分明显,因此会有很多相关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产业,以及新的认知区域会出现,生产制造、供需匹配、专业分工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在现场表示,通过在浙江、广东、四川等地的调研发现,各地企业和政府正在积极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改造和提升生产与管理,“当下是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抓好,中国产业智能化会发展得非常快。”
在潘云鹤看来,中国实体经济智能化的发展共有5个关键环节,生产过程智能化、企业运作智能化、产品创新智能化、产业链接智能化、经济调节智能化,目前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很多产业、企业都已经展开了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转型,整个企业运作的智能化则在很多先进企业中开展。
“产品的智能化现在正处于发展的高潮,目前发展形式是在原来产品中加了传感器、人工智能、新的控制技术,并且把产品和云进行相联,就可以把原有的产品上升为一个智能化产品,产生升级换代”,潘云鹤称,未来在产业链和经济调节方面,智能技术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工程院院士成果展示)
此外,中国工程院院士、光纤传送网与宽带信息网专家邬贺铨指出我国在数字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挑战。
“中国的消费互联网发展非常快,但产业互联网是非常滞后的,相当于‘单腿跑’”,邬贺铨称,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体现在,“消费领域较强,产业领域滞后;货物贸易领先,服务贸易落后;硬指标可以,软实力差距大;系统集成前行,关键器件缺失。”
此外,邬贺铨指出,我国工业互联网底层起步应用比较难,生产数据采集和控制还是薄弱环节;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不仅要补短板,还要强基础;5G的推广应用生态还没有跟上,需要相应的内容产品、工业模组与工业APP开发等生态的完善。
为加快突破产业技术瓶颈,补齐短板,由中国工程院和上海市共同建设的院士成果转化中心将以成果转化、学术交流、科学普及、战略咨询和科技攻关为重点任务,更好对接和满足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提升高端人才在企业重大项目研发、高层次人才培养、科技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作用。
其中展示馆聚焦创新和新兴产业,呈现近年来院士在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取得的突破性成就和原创性重大成果,首期展览面积12000平方米,共有200个院士专家团队共计310余项成果参展,包括首创首发的科技成果95项,正在投入产业化的88项。建成后的院士成果转化中心将服务于以上海市为龙头的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发展,并向全国乃至全球辐射。
采写:南都记者 马宁宁
编辑:甄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