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被“冒充公检法”诈骗背后:恐吓威逼转账至“安全账户”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即时
原创2021-04-23 17:20

一通电话,莫名涉案,卷走5万?近日,有媒体发布了一则新闻小编被“冒充公检法”诈骗的自白文。文中,小编接到一则境外的陌生来电,被自称为民警的人通知,其名下护照存在非法入境记录,后被以涉嫌洗钱为由骗走五万元。

无独有偶,4月23日,新华社曝光记者收到的电信诈骗通话录音。通话中,对方以“校园贷”新规为由实施诈骗,扬言若不按照提示修改个人信息,将会影响个人征信。

事实上,“冒充公检法”的电信诈骗由来已久。南都记者此前调查发现,犯罪分子通常利用改号平台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以传唤、逮捕等名义进行威逼、恐吓,后以受害人涉嫌贩毒或洗黑钱需要调查其个人资产为由,要求其将资金打入所谓的“安全账户”以证明清白,最后骗走钱财。

事发:小编被“冒充公检法”骗走5万,有人以“校园贷”新规为由实施诈骗

据中国新闻网微信公众号介绍,4月16日,中国新闻网的一位小编接到了一个开头为+244、来源显示安哥拉的电话。对方自称是“北京市公安局户籍科某民警”,并称该小编名下护照在南京出现非法入境记录,急需处理。

微信图片_20210423163110.jpg


随后,对方将电话转接至“南京警方”。处理好所谓的“非法入境”后,对方又发来“案件编号”,称可以为其开放一个临时登录入口查看案件信息。点击打开后,跳出一个贴有其身份证照片及详细个人信息的“通缉令”,称其涉嫌洗钱。

对方声称,若要自证清白,必须对自己名下财产进行登记和清查,并以此为由,让当事人把可查财产转到所谓的“安全账户”中。

当事小编按照对方要求转走近3万元后,骗子冒充的“检察官”又以部分借贷平台涉嫌与此案件有关为由,要求查看其在各个线上借贷平台的额度,并再次诱骗其进行贷款,转账2万余元。

无独有偶,4月23日,新华社也曝光了一则电话诈骗音频。通话中,对方自称为“支付宝蚂蚁金服的客服”,在精准报出了新华社记者的个人信息后,以国家实施“校园贷”新规为由,要求其在24小时内下载腾讯会议软件,在后台工作人员对接的系统内修改个人信息。

微信图片_20210423163118.png


对方扬言,若不照做,“你的支付宝账号将会在3个工作日之内被冻结,到时候你的授信额度,每月会产生4%的罚金和3倍的滞纳金。如果扣除不了,系统默认您的违规账户,上传至央行征信网。”

类案:七旬阿婆曾被“冒充公检法”骗取上百万元,对方诱导“秘密联系”

事实上,“冒充公检法”的电信诈骗案件层出不穷。

近日,广州反诈中心警情监测发现,4月,冒充公检法诈骗呈多发趋势,短短数日相关警情80余宗,受害人多为女性,天河、越秀、海珠、白云、番禺等各个区域,均有发生此类诈骗,受骗金额高达480万元。

南都此前报道,江门一位七旬阿婆曾被“冒充公检法”骗取上百万元。2019年7月,时年72岁的徐阿婆接到了一通陌生来电。电话里的男子自称是中国建设银行广州支行的“张经理”,声称查到徐阿婆于2009年在北京的中国银行办了一张信用卡,已经透支了267万元,还称徐阿婆参加了一个涉黑组织,怀疑这笔钱涉黑。

当徐阿婆解释自己从未去过北京、也并未在北京开过信用卡后,“张经理”建议其向北京警方报案,并提供了一个手机号码,声称是北京一公安局的“王警官”。

随后,徐阿婆致电“王警官”。对方声称徐阿婆参与了涉黑组织、涉嫌洗钱,如果不想被抓,就要将名下全部财产如实向“王警官”反映,他们会将资料汇报给所谓的检察官“陆主任”,并安慰称,如果查实没有涉嫌犯罪,会将钱悉数转回。

接着,“陆主任”通过一国内号码联系徐阿婆,让其开通两张不同银行的储蓄卡,并开通网银,然后告知他两张卡的卡号和密码。徐阿婆按照“指示”,将积蓄转入这两张银行卡里。此外,“陆主任”还让徐阿婆新开一个电话号码用于与他们“秘密联系”,并向其强调,她的手机每天上午9时至10时期间必须关机,21时必须联系他。

2019年8月,徐阿婆分别到两家银行查账发现,两卡上共139万元已被分多次转走。当日下午,徐阿婆在家属的陪同下前往派出所报警。

次日,江门警方迅速立案侦查,先后在多地抓获了9名涉案嫌疑人。经审讯查明,该案犯罪分子购买了大量的GOIP设备、路由器、电话卡等作案工具,并让若干团伙成员用背包装着GOIP设备在多地游走,从而将境外号码更改显示为境内号码,用以实施诈骗。

背后:犯罪分子改号冒充公检法实施威逼恐吓,以调查个人资产为由骗走钱财

“事实上,这些电话都是从境外打进来的,但(前述案件)通过GOIP设备显示为境内拨打,令诈骗电话更具迷惑性。”江门市公安局蓬江区分局刑警大队冯警官曾告诉南都记者,冒充公检法诈骗由来已久,“警方在办案中根本不会求事主向我们提供银行卡账号、密码、手机验证码等信息,也没有所谓的‘秘密办案’不准事主和公安机关或者其他亲友接触。”

冯警官表示,这类冒充公检法诈骗多挑女性、老年人等群体,他们抓准了这类潜在受害人心理承受力较差,容易被恐吓,或者年龄大不太懂得网上银行操作等特点。

南都记者梳理发现,此类犯罪似乎拥有一套相似的操作体系。诈骗分子利用改号平台将电话改为公检法机关的电话号码,进而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从境外打电话实施诈骗。在受害人接到电话后,诈骗分子以传唤、逮捕等名义进行威逼、恐吓,然后以受害人涉嫌贩毒或洗黑钱需要调查其个人资产为由,要求受害人将资金打入所谓的“安全账户”以证明清白,最后骗走受害人钱财。

“警方通常不会通过电话对案件进行详细咨询,如需要市民配合调查,多会通过面谈方式进行。”冯警官提醒,如果遇到该类电话,一旦提及转账、钱财的时候,应该主动告知亲友,寻求帮助和咨询,拿不准时可拨打110求证。

南都记者注意到,广州反诈服务号也曾总结称,如有下列行为,均属于诈骗。其中包括:接到“公检法人员”的电话,提到“安全账户、清查资金、转账汇款”;陌生号码来电主动转接电话至“异地公安”;要求通话绝对保密,或通过网络出示“警官证、通缉令、逮捕令”;“公安人员”来电指引通过电话、QQ、腾讯视频App做笔录;要求前往酒店、网吧、家里等隐蔽的环境接受调查或自证清白。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实习生 曾玥  南都记者 吴佳灵

编辑:张亚莉,向雪妮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互联网黑灰产调查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