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约学校“1931楼”:传播革命火种,红色文化“摇篮”

南方都市报APP • 龙岗大件事
转载2021-04-23 23:48

来源:龙岗融媒

六约学校位于龙岗区横岗街道六约社区,始建于1923年,由当地宿儒张杏芳牵头,村民集资创办,从最初的三间茅舍,不断发展至今天一所颇具现代气息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走进六约学校,最引人瞩目的是一座历史建筑,始建于1931年,也被称为“1931楼”,现为校史馆。抗战时期,该校史馆作为六约学校原校址,是宣传抗日救亡运动的前沿阵地,成为当地红色文化的摇篮。

1537348151087100.jpg?92912六约学校1931楼。

积淀深厚的红色文化“1931楼”

“1931楼”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上下两层分别可设3间教室。这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典型牌楼,内有屋室,外有连廊。淡蓝的底色上用白色做装饰,拱形的窗饰和花瓣形的匾额使其看起来清秀雅致、钟灵毓秀。作为校史馆,其用于展览六约学校校史以及东江纵队革命历史、革命英雄历史事迹等红色文化。

1545539930778342.jpg?88554校史馆展览红色文化。

六约学校创办人、首任校长张杏芳出身贫寒,其父含辛茹苦送其读了几年私塾。他自幼好学聪慧,通过自学而达博古通今,还精通医理,为乡亲治病把脉,为桑梓造福。他先后在大望、南岭、六约学校任教,深得当时家长和学生的爱戴。六约学校就是他四方游说乡邻捐款筹资于1923年创办的,是他让学校从私塾开办成小学,1931年他再次向侨胞募捐,建成了现在校园仅存的1931楼。

六约学校与所在社区同名,在客家话中,“约”有联合之意,六约村原为六个乔迁的小村落,上世纪20年代人数仅2000余人,村庄闭塞落后,自1923年以三间瓦房为校舍创办学校后,不断兴旺发展,并培育出多位为革命抗争奉献青春的红色革命英雄,积淀了丰厚的红色革命文化。

为抗战时期培育出众多革命战士

作为抗战时期发展地下党员的一个重要根据地,六约学校有一位传奇的“抗日校长”廖荣坚,他是一名地下党员,一边坚持教学,一边组织师生参加当地的抗日救亡运动,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当时,他为六约小学谱写的校歌:“我们是新生的一代……我们认得清,谁敌谁友,谁奸谁忠,我们求进步,趋向光明”至今仍为广大师生所传唱,激励新一代奋发向上。

1840382831216231.jpg?30504校史馆里的红色文化。

据当地老人回忆,廖荣坚在该校发展了多名共产党员,孕育革命的火种,从那时起六约小学实际上已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在抗日斗争最激烈的时期,该校教师黄远、黄丽英毅然投笔从戎,刘英华、黄春明、曾红、曾璋、曾记、黄寿、陈新、陈国光、黄河先等二三十人先后加入东江纵队。其中壮烈牺牲的有黄河仙、黄发、黄友、陈锡华、李发、张水思等人。当时六约各村都有青年会、妇女会、农会等先进组织,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敌伪开展激烈而艰巨的斗争,为抗日救国与人民解放事业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现居六约社区的东江纵队革命老战士曾记是六约学校的学子。曾记原为家庭贫苦的农家子弟,母亲挑担挣钱供其读书,在六约学校红色文化哺育之下,萌发了爱国主义思想,共产主义先进理念在其头脑中不断发展壮大,使其奋不顾身地加入了东江纵队,成为革命战争中英勇的先锋战士。曾记从少年时期加入东江纵队做收税员,抗日胜利后做过传令兵,经历了1946年国共两党谈判后的东纵北撤烟台,后进入华东军政大学进行了两年的军政学习,并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他参加过淮海战役、解放华中南等,在战斗中荣立过个人三等功。华中南地区解放后,曾记相继在广东军区、华南军区、中南军区的不同部队任职,并于 1989年离休,回到六约大和村居住。曾记不仅是六约红色文化哺育、发展和延续、传承的见证人,也是六约人红色精神堡垒的活标兵。

以校史馆为红色文化传承基地哺育莘莘学子

六约学校的红色革命精神以学校为起源,以六约村民为基石,在革命烈火中锻造出了一段红色革命历史,并将以校史馆为红色文化传承基地,哺育现今的当代青年和莘莘学子们为家国努力奋斗和奉献的红色文化灵魂。

据六约学校办公室副主任曾功熙介绍,该校史馆自1931年创建至今,历经多次改扩建,于2007年的改建时曾面临被拆除的命运,在时任校长的艰苦努力下,保留至今,因其带有历史文化的建筑特色,其展览的六约学校校史、东江纵队革命历史、革命英雄历史事迹等红色文化精神,已经成为六约学子们的精神图腾,对传承红色文化精神具有重大意义。

1544396764774735.jpg?26058校园小导游。

曾功熙告诉记者,校史馆现今在风雨侵蚀中,已经存在一定的破损,后续将对其进行修缮和加固,将校史馆继续打造成为六约人的精神堡垒,并加入文创元素,数字化媒体元素等,成为龙岗区的红色文化教育传承基地、历史文化教学基地

编辑:李晓慧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龙岗红色文化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