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方志、如何用方志”?粤志悦读,鉴史明志,4月23日上午,值世界读书日之际,广东省方志馆举办“读志用志”主题读书活动,邀请专家一起开展读志用志座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东两次编修省志,近万人次参与编修,保存了1亿多字的地情资料。“这是名副其实的地方百科全书”。据了解,广东省方志馆致力打造为广东地方文献中心,广东家谱中心,广东省情编研中心。
新中国成立后,广东两次编修省志保存超亿字地情资料
我国的地方志历史悠久。活动现场,广东省方志馆原馆长、研究馆员林子雄介绍,方志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诵训》。宋代编纂方志,初称图经。根据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宋朝广东志书73种,图经58种。元代广东修志14种,其中大德《南海志》20卷(存6卷)存留下来。“非常珍贵,这是广东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书”。
林子雄说,明清两朝是方志繁荣发展的时期。明代广东修志231种,存48种。清代广东修志441种,其中康熙、雍正、乾隆有270种。咸丰6种。民国年间广东修志49种。民国以前广东修志710多种,现存443多种,277册(广东历代方志集成)。他表示,方志作为一地之百科全书具有存史、资政、育人和研究作用。
“方志是政府组织编写的‘官书’,是地方政府按科学分类组织编写的地情资料书。”广东省地方志办二级调研员杨波介绍方志的特殊性,“俗话说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方志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秦汉以来实行的郡县制有密切关系,异地为官的流官制度,要求这些朝廷所派的地方长官要尽快熟悉地情,针对性施政,编写地方志就成为一种需求。特别是明、清时期,国家组织编修《一统志》,要求各地方编修方志,作为《一统志》编修基础,更使我国志书的编修进入全盛并形成基本的体例和规范。”杨波说,地方志最基本的性质是地情资料书,因而地情尽可能全面丰富,是一方地情的百科全书。
活动现场
杨波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84年—2014年30年间,广东省人民政府组织了两轮志书编修,其中两轮《广东省志》累计300余家省直及中央驻粤单位,近万人次参与编修,保存了1亿多字的地情资料。首轮《广东省志》是广东省历史上最大一部省志,1984年12月启动编修,至2004年结束,共编纂94部分志,6700多万字,以部门为单位组织编修为主。时间上限为事物发端,下限原计划至1987年,因编修时间过长,不少分志突破下限,造成各分志下限参差不齐。
第二轮《广东省志(1979—2000)》则是在全国第二轮新方志编修中率先完成的省志。于2002年启动,改以按行业立卷,以期反映整个行业发展情况,共43卷。“这是广东首部断代志,以前都是通志。2014年完成编修出版,共3600多万字。”杨波说,两轮省志共1亿多字,名副其实的地方百科全书”。同时各市、县(市、区)政府也按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组织编修两轮市志,县(市、区)志。
“除了北大著名史学家邓广铭先生曾课堂上向学生提示研究中国史的四把钥匙——年代、地理、职官、目录外,我认为志书为治史的第五把钥匙”。广东省社科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金超现场谈了利用志书进行学术研究体会。他说,志书可扩大视野,宏观把握地方或部门情况等。同时,志书为地方史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志书资料与其他资料互为补充、互为参证。
省方志馆致力打造为广东家谱中心
记者了解到,广东省方志馆馆藏图书8.8万册(7万多种),志书、年鉴、家谱占馆藏图书5成,地方文献占4成。其中年鉴主要包括广东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综合年鉴,专业年鉴,另外也收集全国各省、市综合年鉴。家谱收藏约1.4万册,涵盖185个姓氏,主要包括影印家谱、旧家谱和新修家谱三类。新修家谱主要指改革开放后新修的家谱,以广东家谱为主,涵盖100多个广东姓氏,为广大读者寻根问祖,编修家谱提供便利。
广东省方志馆馆长陈宏亮表示,方志馆对读者进行了大数据分析,结论显示,核心读者为专家、学者、高校学生,对文献资料的深度和广度,全面性和准确性方面都有较高要求。读者查找文献中志书需求最多,其次为家谱、年鉴等。
如何让地方志更好地“活化”,走进寻常老百姓家?
“现在很多已出版的地方志都在陆续上线,志书资料也可在网上查到,地方志正在走出‘闺阁’,走进平民百姓家。”陈宏亮说,省地方志办、省方志馆正通过地方志数字化电子化,线上线下互动,打造电子数据库等方式大力推进地方志“挺进社会一线”。接下来还将通过视频、公众号、展览、专题、调研、线下活动等方式更好地为民服务,拓展地方志功能,让地方志发挥更大作用。
他直言,广东省方志馆致力打造为广东地方文献中心,广东家谱中心,广东省情编研中心。
现场还有中国古村落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东莞图书馆茶山分馆馆长李培军谈了读书用志服务地方文化发展活动经验。东莞作协莞城分会副会长、省非遗茶山绸衣灯公代表性传承人李翠薇以东莞茶山绸衣灯公申报非遗工作为例,讲述了方志在非遗发掘、研究、保护中的作用及实际运用。来自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学生和社会文化研究机构人员40人参加活动。
编辑:刘晨,许晓蕾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4·23世界读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