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人阅读大数据:日均看纸质图书超1小时、80后成主力军

南都N视频APP · 深圳大件事
原创2021-04-24 00:20

南都讯 记者 程昆 年均阅读纸质图书8.86本、日均阅读纸质图书61.25分钟,深圳人2020年阅读数据出炉,多项数据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月23日,第26个“4·23”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深圳图书情报学会和深圳图书馆联合发布了《2021年深圳“图书馆之城”阅读报告》,通过大数据分析,解码深圳人的阅读习惯。


深圳人日均阅读纸质图书超过1小时

数据显示,2020年,深圳居民各种类读物(包括图书、报纸、期刊和数字化阅读)的阅读率和阅读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且多项数据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各类读物的阅读数量来看,调查数据显示,有阅读行为的深圳居民2020年平均阅读纸质图书8.86本、电子图书12.13本,分别比上一年多了2.66本和4.77本。此外,日均阅读纸质图书的时间是61.25分钟,超过了1小时。

电子图书平均阅读量的大幅增加,也说明了数字化阅读浪潮的兴起。但调查数据显示,深圳居民的日均电子阅读时间为63.29分钟,比上年(68.53分钟)减少约5分钟,且仅仅比日均图书阅读时间(61.25分钟)多了2分钟。

调查发现,在阅读普遍向数字化和手机迁移的同时,深圳阅读群体在图书、报纸、期刊的阅读时长和阅读量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这一定程度表明,深圳市民对阅读媒介、阅读资源的选择和利用,持有更理性科学的态度。在日趋繁盛的阅读环境下,只有当人们能够科学合理地选择阅读,成熟的阅读文化才能逐步形成。


读者办证量创历年新高,“80后”成阅读主力军

阅读,是深圳重要的文化标识和精神符号,相应的,深圳人对图书馆的热爱也尤为突出。每到节假日,深圳大大小小的图书馆中总是可以看到捧着书本、认真阅读的人群。

截至2020年底,深圳共有公共图书馆710个,其中市级图书馆3个,区级图书馆9个,街道及以下基层图书馆698个,与302个各类自助图书馆(包含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235个、24小时书香亭67个)共同形成了覆盖全市所有街区的公共图书馆网络体系。文献总藏量4922.67万册、件,累计持证读者297万人。

2020年“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新增办证读者近 40 万人,同比增长37.68%,创历年新高。

报告显示,在各年龄阶段阅读分析中,“80后”持证读者人数达100.57万人,占持证读者总数的35.65%,外借文献也高达394.57万册次,均居各年龄段读者群体排行之首,成为阅读主力军。


中外经典作品频上“热搜”,名家著作备受读者追捧

报告显示,2020年“哈利波特”登上图书馆网站OPAC关键词搜索排行榜榜首,“PYTHON”、“三体”紧随其后;“平凡的世界”“西游记”“红楼梦”“百年孤独”“活着”等中外经典、名家著作依然备受读者喜爱。

图书分类借阅排行榜中,依然是文学、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艺术、历史地理、经济、工业技术、哲学宗教、语言文字、生物科学、医药卫生十大类别位居前列,著名作家黑柳彻子作品《窗边的小豆豆》占据综合借阅排行榜榜首,外借达到1970次。

此外,“南书房家庭经典阅读书目”推荐图书越来越引起读者关注和借阅。2014-2020年,“南书房家庭经典阅读书目”180种推荐图书累计总外借量突破85万册次。近年来推荐书目外借量显示,中国文学类著作最受热捧,历史、地理和科普类图书紧随其后。


指尖阅读更便捷,数字阅读成为常态

2020年受疫情影响,读者“宅家”时间更多。深圳图书馆推出形式丰富的“云上图书馆”,把公共文化资源与服务延伸到市民读者身边。

2020年深圳图书馆数字资源访问量达265.65万人次,同比增长86.83%。丰富便捷的数字资源,更带动读者“指尖”阅读。2020年3月, 基于微信小程序开发的“数字阅读馆”上线,资源总量约30余万种,让读者随时随地开启“掌阅”生活,其全年访问达143.18万人次,占到深圳图书馆数字资源总访问量的53.9%。

实际上,数字阅读已成为深圳市民生活方式与城市服务常态。深圳阅读指数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深圳成年居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高达99.1%,人均电子图书阅读量为12.13本。在日前召开的第七届中国数字阅读大会上,深圳也再次获评“中国十佳数字阅读城市”,这是深圳第五次获得这一荣誉。

编辑:陈欣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