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浪漫主义的根源 他不惮于“自相矛盾”

南方都市报APP • 非虚构写作
原创2021-04-24 20:00

微信图片_20210417175630.jpg

探索浪漫主义的根源 他不惮于“自相矛盾”

作者: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三 黄子棋 指导老师 葛菁

议论性的文章遍地都是:课本里、散文集中、杂志和报纸上。它们都不外是在争吵着,要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但《浪漫主义的根源》这本书和我看过的那些议论是不同的。它的字里行间都有一种“探索”的精神在。一种不是在陈列某一特定观点的“证物”,而是在“寻找真相”的过程中的气质。

这种探索的精神首先体现在这本书的内容上。《浪漫主义的根源》是一部艺术理论,由以赛亚·伯林在1965年作的“浪漫主义”系列讲座整理而成。全书从第一场讲座“寻找一个定义”开始,却没有从“给浪漫主义下定义起笔”,而是叙了长达两百年的浪漫主义发展史——浪漫主义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以赛亚·伯林把它们都解释清楚,不用嘴上雄辩,而用一段段有据可查的历史。这已经足以让我认定:作者绝不是信口开河的专家学者,而是从丰富的材料里寻找真理的、真正的“探索者”。

这部作品的探索精神不仅体现在其梗概上,也体现了在它的论方式上。长达六章两百多页的作品里,繁多的“观点”也许占了半座城池。这些中的一些来自名留千古的文学巨匠,有些来自生平都不可考的小人物,有些就是伯林本人研究中的心得。也许这边讲了司汤达,那边卢梭的观点又和他不一样;一头提了雨果的作品里有怎样的“浪漫主义”,一头雪莱的作品又是另一番模样——总之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从不惮于展示出“自相矛盾”的段落,哪怕有让读者眼花缭乱而退缩的风险,也一定要表达出浪漫主义“多样”的本貌。

《浪漫主义的根源》中洋溢着的探索精神让我感佩,而我们的思想和文学史上,也是这样探索的精神成就了最丰硕的文明成果。正是小说家、诗人和哲学家们上下求索、孜孜不倦,探索诗歌和美丽、人性和智慧。他们献出自己的生命,去探索使文字永垂不朽的道路,路上没有灯的时候,“就点亮自己的头颅”——春秋时候太史伯四兄弟前仆后继舍生取义,终于保住了史书上“崔杼弑君”的一笔;先哲孔丘说过的“朝闻道,夕可死矣”,也在诠释探索精神的光辉。

这路途上有人折损,有人迷失方向,但总有探索者愿意承受痛苦和荣耀,拾起前人的笔。我想起但丁的《神曲》打破了神学桎梏、简·奥斯汀的小说让女性出现在英国文学史上,得知他们是英雄航海家,曾让更多的灵魂敢于决定,敢于抗争,敢于呐喊和高歌。

拿着笔的人在成为讲台上的布道者之前,先成为了殉道者。他们的文字天然有生生不息的力量——“这是一部杰作,我为之落泪了”。

950x1900_60837442e5fcf.jpg

南都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第二十期

人间四月天 正是读书日

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你在阅读中有哪些成长,你最推荐哪本书?第26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我们诚邀你与我们一起分享!

文章要求:题目自拟,800-1000字,文体不限

征文对象:不限

征文时间:即日起-5月6日

投稿方式:作品可发至ndjylm2019@126.com(邮件主题请注明:读书分享),投稿人须在邮件中注明个人简介,可联系的手机号码。


平台简介

南都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主要面向中小学生,聚合优秀师资,提供别具一格的写作主题,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主写作。每周精选部分优秀作品刊登于报纸,并邀请名师名家点评作品。同时也会不定期举办特设主题征文活动,并提供南都小记者培训课程,扫下面二维码加入平台一起写作吧!

345d32ac68dac9d1603f3fdf82b0c88.jpg

整理:南都记者 梁艳燕

编辑:游曼妮 方军 实习生 黄婧

编辑:游曼妮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