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房留人,联手深圳,引入资本,松山湖科学城霸气“官宣”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东莞
原创2021-04-25 00:03

松山湖科学城成功霸屏大湾区。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巍峨山科学家森林公园……预计总投资1172亿元,亮点项目多到看不过来。

松山湖科学城将会成为怎样的“城”?成为所有人的期待。

WechatIMG2155.jpeg

松山湖科学城。图源:松湖融媒

官方透露了四个定位: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粤港澳合作创新共同体、体制机制创新综合试验区。

当然,现在的松山湖科学城不只是东莞的科学城,它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组成部分。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的背景下,这意味着松山湖科学城要携手大湾区其他的科创平台,并肩作战,服务国家战略,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为国际前沿技术发展提供支撑。

一个个重大基础设施到来,一批批高技术人才进驻,创新要素聚集,都考验这个科学城的内外运筹能力。从“园”到“城”的蝶变,这将是松山湖乃至东莞面对的全新命题。

松山湖科学城规划面积90.52平方公里,以松山湖高新区为主体,整合大朗、大岭山和黄江三镇相关战略地段,与光明科学城共同构成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主体。

抓住时代机会 大事件推动进程

松山湖的成长故事,始于2001年,历经初创发展、加速发展、统筹发展,到了如今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发展阶段。松山湖20年建园历程上,多个大事件推动园区的建设步伐。

WechatIMG2160.jpeg

华为溪流背坡村。摄影 南都记者 刘媚 刘辉龙

2005年,华为与东莞的结缘,松山湖的开发建设由打基础阶段顺利转向促发展的新阶段。过去16年,华为公司已经在松山湖园区先后投资建设了华为机器、华为研发实验室、华为人才房等项目。2018年华为溪流背坡村启用,连续两届华为开发者大会在这里举行。华为的供应商们,也在松山湖及周边生根发芽,成为松山湖发展的重要支撑。

大科学装置也来了!2006年,东莞敞开胸怀迎接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到来,最终这个大科学装置选址松山湖畔,奠定了今天松山湖科学城参与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基础。在香港、澳门地区,珠三角地区的大学、研究机构,逐步吸引一大批中子研究人才的到来。

松山湖抓住了时代给予的机会。近年来,创新资源聚集松山湖的步伐加快,松山湖材料试验、南方先进光源也来了。与此同时,东莞开始对松山湖采取新的统筹策略,这里成为“强化功能区统筹优化市直管镇体制改革”的试点,“一园九镇”的发展模式,为松山湖带去更大的舞台。

如今这里聚集了36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型研发机构30家、国家级孵化器14家、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6个,各类人才突破9.9万名。

从2005年第一次统计GDP数据以来,短短14年,东莞松山湖税收总额从0.7亿元到2019年的163.81亿元,增长了约232倍。最近两年,松山湖GDP保持全国罕有的两位数增速,GDP总量从386亿元飙升至2019年的667.26亿元,增速高达10%以上。

松山湖,成了国内不少高新开发区领导干部的考察目的地。如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首席科学家李国杰所言,“现在不只是东莞的松山湖,而是全国的松山湖”。

WechatIMG2159.jpeg

中国散裂中子源。摄影 南都记者 刘媚 刘辉龙

全新使命到来 不能用“开发区”考量

“现在松山湖的建设、华为的到来,使得东莞地位、形象已经完全不一样。”在中科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表示。

随着松山湖科学城的推进,下一个20年,东莞的形象或有更大的变化。

4月22日,松山湖科学城正式奠基,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巍峨山科学家森林公园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也同步启动。

以上,项目总投资达1172亿元。目前松山湖集聚的资源不少,如何激活它们,成为科学城建设的关键之一。在陈和生看来,首先要清醒认识“综合性科学中心”是什么。

“我始终强调不是开发区,不要用开发区来考量吸引多少高产值企业。”陈和生表示,全国范围内,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4个(注: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它们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要为国家发展战略解决瓶颈问题,为国际科技前沿研究提供平台。

陈和生强调,全国各地开发区很多,往往需要考虑GDP。但是他所理解的东莞松山湖、深圳光明也需要GDP,但是它们的定位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希望科学中心能为国家发展战略,解决高科技发展的瓶颈问题。不只是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他建议从这个角度来考虑定位,考虑发展规划。

截屏2021-04-24 下午4.51.14.png

4月22日,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奠基。图源:松湖融媒

在目前松山湖科学城所披露的三大规划(《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总体规划》《松山湖科学城科学功能规划》《松山湖科学城空间总体规划》)来看,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科学功能布局上,“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构成“四梁”,“重大科技设施、重大科研平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型龙头企业、高端创新人才、高品质城市配套、一流创新环境”组成“八柱”。

围绕“四梁八柱”,东莞在创新链和支撑要素两方面谋划了10大重点建设内容。例如在科技型龙头企业培育上,东莞将加大对一批龙头企业的资源倾斜,破解关键技术问题,在前沿领域率先抢占技术制高点。

在世界创新格局中,科学城是重要的创新枢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英国哈威尔科学园、瑞典隆德、法国格勒诺布尔等,在大科学装置布局、人才资源汇聚、新兴产业培育等方面具有突出表现,带来影响人类的研究成果。

松山湖科学城作为大湾区综合性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组成部分,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学技术竞争合作,重任在肩。

从人入手 形成自我造血、进化的创新生态

“创新最重要的要素是人。吸引高端人才到松山湖来,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东敏表示。

目前松山湖各类人才突破9.9万名,拥有双聘院士16名,另有33名院士通过项目合作等特聘方式在园区开展科研工作,拥有的国家级人才达68人。高水平、多层次、多领域的人才队伍,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提供了最强智力支撑。

截屏2021-04-24 下午4.55.56.png

松山湖科学城首批600套人才安居房进行钥匙交接仪式。图源:松湖融媒

如何“留住”他们?

“单纯靠大科学装置很难将他的家庭吸引过来,需要各种配套的完善。”陈东敏表示,房子对于人才的安居乐业很重要。住房是居民最大的一项生活投资,而有一批稳定的房子,可以减少人才的搬迁,减少他们到来的心理障碍。周边北上广深也有相关人才政策,从竞争人才角度来看,“人才房是我们抢人的重要工具,非常务实。”

目前,创新人才只有14%在松山湖科学城内居住,未来目标是50%。现在松山湖科学城新增住房中,16%为政策性住房,未来这一比例将提高到50%。“加强人才社区建设,保障创新人才就近居住。”成为松山湖科学城的重要规划目标。

4月21日,松山湖科学城首批600套人才安居房就进行钥匙交接仪式,600套人才房计划年内完成交付。根据《松山湖科学城人才社区建设规划》,近期,松山湖推出总建筑规模约70万平方米的人才房,预计3年内完成住房建设5000套,5年内完成近10000套。

当然房子只是配套设施的一个方面。陈东敏分析,科学家不是一个人,他有家庭有孩子有配偶,他们的需求都需要考虑。从简单的消费配套,再到教育、文化、艺术生活、卫生保障、运动健康等方面,只有这样的环境才能吸引人才。“将科学家、工程师、高技术人员纳入,一起打造生态,这是非常让人期盼的新的工作氛围。”

陈东敏认为,科学城的社会价值远远不是几个人、几个研究所,而是城市有非常大的改变。“不再是抓GDP的问题,而是自主造血能力。”陈东敏表示,过去招商引资,到外面搬公司进来。若干年招商政策或已不重要,因为在本土就能产生大量成果,他们创立公司, 吸引人、研发机构过来,形成完善的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形成自我造血、进化的创新生态,像硅谷一样创新生态。

截屏2021-04-23 下午11.47.54.png

区域交通规划。

谋划联手深圳 构筑国际协同创新枢纽

“松山湖科学城是先行启动区的一部分,那就意味着未来还有科创平台将参与其中。”松山湖党工委委员、管委会总工程师吴敬军表示,大湾区重要创新资源链接应该有一个便捷的网络,增加人才、技术等要素的交流。

在松山湖发布的空间规划中显示,松山湖科学城将强化湾区链接,与湾区科创平台、城市中心、客运枢纽1小时互达,从而构筑国际协同创新枢纽。

大湾区科创平台有哪些?这里就包括,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广州南沙科学城,尤其是深圳光明科学城协同联动发展,共同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积极对接港澳创新资源,深化莞广深融合发展;深化科技创新国际合作,主动布局和利用国际科技创新资源,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而在这些区域联通中,已建成莞惠城际、广深港高铁,显然这离1小时互达还有一段距离。

更多的轨道需要联动。松山湖科学城的空间规划提及,借助广深第二高铁及接中南虎匝道、中南虎城际、深莞增城际、常龙城际、东莞5号线接深圳13号线、东莞3号线接深圳11号线、东莞4号线接深圳6号线支线等规划及待规划轨道,推动其尽快建设联通湾区。

空间规划还提及争取两条轨道,包括争取佛山经广州至东莞城际在松山湖中心站设站,并南延接中轴城际,争取广深中轴城际纳入湾区规划。

深莞两地.png

积极谋划联动深圳光明科学城。 南都制图

吴敬军坦言,现在线路不少在规划中,但是松山湖科学城谋划积极对接深圳,希望能纳入广东省总体铁路规划。“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积极谋划对接深圳融入大湾区”,在关键时期抓住机遇,搭建现代化交通体系。

“对接深圳是我们做规划时需考虑的重要因素。”吴敬军介绍,目前与深圳相关的规划,主要基础设施,大装置共建共享,生态环境保护,“深圳是老大哥,希望可以共同联动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建设。”

逐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科学功能布局建设

根据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时间表”:到2022年,全面完成建设布局;到2035年,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到2050年,科学城全面建成,跻身全球著名的科学基础设施集群,基本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从这一幅蓝图来看,是逐步完善的动态过程,不仅需要政府的投入,更需要社会资本的参与。

松山湖科学城的科学功能规划,建设初期注重源头创新,以财政资金(含国家、省和市级)支持为主,主要建设3个大科学装置、9大专业研究设施、3个前沿科学交叉研究平台以及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到了建设中后期,将注重激发市场力量,发挥重点企业的主体作用,在财政持续稳定投入的前提下,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激发社会资本的投资积极性,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

松山湖风景图.jpeg

松山湖科学城。 图源:松湖融媒

20年前,没有多少人能预见松山湖成了当下的全国创新园区。因而,今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进背景下,我们有理由期待,松山湖科学城有望打造成为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东莞市委常委、松山湖党工委书记刘炜就说,“我们希望松山湖科学城空气都飘着科学的味道。”

或许不远的未来,一项项具有颠覆性的科技就从这里走出,改变你我的生活。

采写 南都记者 梁锦弟

图源:松湖融媒

编辑:梁锦弟

6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