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患病率高、就诊率低,患病影响深远持久,而目前公众对该疾病认知匮乏。4月24日,2021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关爱周暨青少年心理健康守护者计划在京正式启动,多位专家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互相配合,为患儿提供良好的治疗条件。
多动症患病率高危害持久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简称ADHD,俗称多动症,是一种儿童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易分散、注意广度缩小、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和情绪冲动,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
据2017年一项meta分析显示,中国儿童青少年ADHD患病率为6.3%,约2300万儿童和青少年患者。ADHD是一种影响终身的慢性疾病,常见于学龄期儿童,但有70%的患儿症状持续到青春期,30%-50%的患儿症状持续到成年期。如果不进行科学诊疗,病情将会对患儿的学业成绩产生严重影响,进而降低他们的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
启动仪式合影
为此,4月24日,由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支持,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等多方联合主办的“第三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关爱周暨青少年心理健康守护者计划启动会”项目在北京正式启动。本届ADHD的主题为“倡导科学诊疗,提高学习能力”,旨在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的疾病认知水平,推动搭建标准诊疗流程机制,帮助ADHD患儿提高学习能力。
孩子患多动,家长却误认为学习态度不好
尽管ADHD存在患病率高、危害性强的特点,公众对该疾病的认知仍处于匮乏状态。由于缺乏足够的疾病意识和专业的医护人员,据2015年《中国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防治指南》数据显示,目前我国ADHD患者就诊率很低,不到10% ,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患者得到正规科学的治疗。
家长们对ADHD的了解情况并不乐观
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心理卫生科研与培训合作中心主任、南京脑科医院的柯晓燕教授在启动会上分享了全国首个七大地理区域多中心的《中国城市学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调研》成果:由家长观察到的ADHD前三位核心症状分别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和行为冲动。33.7%的家长认为这不是疾病而是行为问题,32.2%认为,这是习惯问题,28.2%认为这是孩子正常的淘气,20.3%认为这是学习态度问题,18.9%认为这是教育问题。多数家长听说过ADHD,但是对ADHD了解极少。
柯晓燕教授表示:“中国ADHD疾病负担重、就诊率低,教师与孩子相处的时间甚至超过了家长,是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孩子心理或行为异常的人,因此加强学校教师对于ADHD的认知了解变得尤为重要。”
然而,在调研的教师中,95.7%为女性,其中75.5%年龄分布在19~39岁之间,在此之中有55%的教师曾教过1~4位ADHD的儿童,却有高达75.5%的教师认为她们没有接受过相关的培训。对于ADHD治疗方法的认知,多数教师认为药物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式,但对于药物治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家长对ADHD药物治疗认识不足,多数家长不考虑药物假期。
多数教师认为自己并未接受过ADHD相关的培训
“去年我们组织和参与了全国范围内52场关于ADHD的科学调研活动并将在未来整理发布成报告,为中国ADHD患儿家庭带去正确、规范的生活和就诊指导。”柯晓燕教授介绍道。
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心理卫生科研与培训合作中心主任,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所长柯晓燕教授
2021年ADHD关爱周全面升级
今年的ADHD关爱周在过往两届关爱周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升级,一方面会同步启动 “青少年心理健康守护者计划”,该计划旨在呼吁社会各界共同支持青少年心理健康并加强公众疾病认识和科学规范化诊疗意识;另一方面柯晓燕教授将对去年启动的中国城市学龄儿童ADHD调研,进行初步成果的分享,该调研结果将在未来发表,成为全国首个七大地理区域多中心的ADHD调研报告。此外,线上线下的义诊和多项科普活动也会持续进行。
项目另一大亮点是对去年“医教结合”模式的进一步升级,该模式鼓励医生走进校园,帮助教师和家长了解ADHD症状,并向他们提供自我评估和医学随访的知识和技能。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党委书记、理事长郭美荐介绍:“在去年的第二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关爱周期间我们启动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校园行’项目,面向全国少年儿童,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健康知识科普等公益服务。在全国30多个城市举办了近300场校园科普讲座,累计覆盖近20万个家庭,有力推动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着重培养了少年儿童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而今年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守护者联盟计划’集结了更多的社会力量,旨在以小学为主阵地,发挥团教协作、医教结合的教育示范作用,聚焦学校功能,注重预防和解决青少年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
采写:南都记者 曾文琼
实习生:付佳茹
编辑:曾文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