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4月24日正值第六个“中国航天日”,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的广州市南粤航空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在当天正式揭幕,助推广州航空航天科技教育产业发展。
活动现场,粤港澳大湾区“少年寻星工程”项目也同步启动,研究院将每年招募100名优秀学子参与科教小卫星设计与研发,并每两年实施发射一颗科教小卫星。
广州市南粤航空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揭牌。
研究院与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相得益彰”
据了解,南粤航空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是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中国宇航协会、广东省气象局、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等单位指导下,由北斗星际(广州)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广州刀锋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发起,得到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孙家栋,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何质彬等众多航天专家指导,致力于青少年航空航天科技教育创新工作。
为何将研究院落户黄埔区?何质彬院士告诉南都记者,得益于黄埔区具有十分丰富的航天资源。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下属有四个气象卫星地面站,其中一个便位于广州黄埔。“它本身具有气象卫星的地面接收站,也是遥感卫星中心。”
何质彬院士。
他介绍称,一方面,气象卫星地面站不仅能接收整个太阳同步轨道的极轨卫星信号,还能接收禁止轨道的气象卫星信号,这是不可或缺的资源。“因为地面站的建设成本高昂,将研究院落户在这,将来就可以直接接收所发射的科教小卫星的信号。”
另一方面,相较于其他三个气象卫星地面站,广州黄埔的地面站又是唯一一个拥有航天成果产业转化基地的站点,具有完善的周边基础配套设施,能够辐射带动下游产业发展。“气象站本身也要把成果进行转化,将研究院落户在黄埔就是个非常好的选择,二者相得益彰。”
每年招募百名优秀少年参与“造星”
当天,何质彬院士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及圣彼得堡工程院外籍院士刘焕彬院士、原中国航天员大队大队长申行运先生、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会长于贤成先生、全国航天科普首席专家田如森教授共同启动了“少年寻星工程”项目。这意味着,研究院将每年帮助一批学校打造航空航天创客室、发掘培养一批无人机航空科技未来人才,并每年招募100名优秀学子参与科教小卫星设计与研发,每两年实施发射一颗科教小卫星。
“我们希望先把青少年航空航天知识的科普教育做好,培养起学生们对航空航天技术的兴趣,这样才能挖掘和培养出真正的青少年航空航天人才。”田如森教授说。
该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南粤航空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作为南粤区域综合性航空航天科教创新研究院,将依托中国航天的综合实力和坚实的发展基础,借助广州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发挥航空航天领域产科学研优势,培养科技强国建设者和航天事业接班人。
黄埔区副区长黎信坤也表示,研究院这样的高水平科教平台落户黄埔,未来蓬勃发展的航天科技教育将为黄埔科教事业开创新局面,进一步激发黄埔科技创新的活力。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图片:活动方提供
编辑:莫郅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