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近日,教育部提出中小学每天要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目前有些城市和学校仍存在“安静的课间”的现象,如何满足这类学校学生的课间活动需求,将热闹的课间还给孩子?
在教育部4月25日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对此回应称,将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和场地设施建设的力度。同时,教育部也正在研究如何建立健全学生体育运动意外伤害风险防控机制,来减轻或者是化解校长和家长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体育活动受到意外伤害的后顾之忧。
每周二和周四,在合肥市临泉路第二小学的操场上,孩子们在体育老师彭大国的指导下拉弓、瞄准、射箭。 新华社发
王登峰认为,“热闹的课间”的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场地,二是担心。现在很多学校体育场所还比较缺乏,特别是在大城市中心城区的老学校,这方面问题会更加严重,农村地区可能由于经费等条件的限制,缺少运动场地和体育教师,这是目前学校体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他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可能需要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和场地设施建设的力度。去年中办和国办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就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方要制定体育场地设施和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努力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去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另外,也有很多学校领导,包括家长担心,在一个很狭小的空间里,如果学生们活动得太剧烈、太激烈,容易出现危险。
王登峰以他曾到过的北京一所学校为例,学生们在大课间下课铃声响了之后排队从教室出来,由班主任领着走到操场,排好队,跟着广播做操,做完操之后再由班主任领着非常有序地再回到教室里去,全程学生没有任何笑脸。“我和校长讲,我们能不能让孩子们欢乐一点,校长说,那可不敢,他们一欢乐,那么窄的楼梯,要是碰倒一个、摔倒一个,责任怎么办?这就涉及体育运动的场所以及安全风险防控的问题,这两个其实都是属于条件保障的问题。”王登峰说。
他指出,场地设施改造是一个长期的问题,目前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另外,还有学生意外伤害防控机制,包括保险的建设。王登峰透露,目前教育部也正在研究如何建立健全学生体育运动意外伤害风险防控机制,来减轻或者是化解校长和家长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体育活动受到意外伤害的后顾之忧。
此外,他认为,这还需要全社会提高对学生欢声笑语的运动、对孩子全面成长的重要性的认识。让大家充分认识到一个学生的成长,他的体育锻炼、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的过程和经历,不仅仅会增强体质,还会促进智力的发育,提升团队合作精神、培养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
采写:南都记者吴单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