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概述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城市基础建设与公共服务二者间的关系该如何辩证看待?建成区维护与城市更新有何不同?
日前,一场围绕基础建设与城市更新话题的“城市沙龙”在AECOM广州办公室举行,活动聚焦基础设施创新为城市更新带来的革新方案和机遇,邀请了专家学者、建筑设计师、景观师等人为城市发展献计献策。
活动现场。受访者供图
谈广州城市更新
以辩证的角度去思考“变”与“不变”之间的关系
城市更新无疑是当下的热议话题,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世福看来,城市更新实是一个综合性的愿景与行动,旨在解决城市建成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王世福认为,在现有的政策条件下做好城市更新,必须从两个职能入手。第一职能也是基本职能,聚焦建成区的维护跟养育。除了对建筑进行拆除是否能通过维护,提升建筑品质?第二个职责是拓展的职责,即城市再开发。在他看来,“广州不可能全面进入历史保护和完全的乡愁与怀旧,该拆的东西还是得拆。”历史保护与城市修补的价值观固然重要,但推倒重建依然是一个积极的城市发展方式。要辩证看待二者间的关系。
“在城市更新的学术话语里,也叫城市再开发。过去粗放的发展方式让我们付出了代价,未来要靠最少的土地增量来解决遗留问题并协调经济社会继续向前发展。一定是先解决基本职责后才考虑的事情,不能一上来便是推倒重建。”
作为广州城市更新领域的一个代表案例,永庆坊曾是广州市危旧房最集中的区域之一。
2009年广州“亚运”前,王世福带领的团队对恩宁路方案进行了重新设计,开始转变思路,以保护历史文化为前提,在广州第一次提出在老城区做减量规划。
2011年,该规划通过了广州市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的审批,作为后续永庆坊及恩宁路街区各项改造更新工作的依据。2015年,广州正式成立了城市更新局,启动了微改造计划,永庆坊作为第一批示范项目。同年,政府通过BOT(建设-经营-转让)方式,引入房企万科参与,并赋予其15年经营权。在改造中,万科保留了原有建筑的轮廓和岭南建筑民居的空间肌理,同时引入了现代元素。
2016年,永庆坊一期改造完成后正式开放。2018年,该项目以“绣花”功夫活化广州历史名街、让老城市焕发新活力的做法,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2019年国庆黄金周,永庆坊二期改造示范区正式开放。
2020年1月4日,新年的第一个周末日,广州荔湾西关恩宁路永庆坊二期微改造项目滨河段与元旦后正式亮相,永庆坊也启动了“祈愿新年,花庆岭南”新春系列活动。
旧城改造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此前,一些地方曾倾向于推倒重建,永庆坊的改造就经历了从“大拆大建”到“绣花功夫”的探索历程。
如今走进永庆坊内,除了各种特色小店,还有少量居民居住在此,偶尔能在转角处遇见正在晾晒衣服的社区居民,这样的场景在内地同类改造项目如上海新天地却从未见过,这也是永庆坊的可贵之处。王世福表示,“城市更新是变与不变等结合,从零开始打造固然是美好等,但实际生活中。一部分空间是不允许设计师、规划师凭着自己的理想主义去改变的,需要考虑到更多的社会公共利益与责任。”
2020年8月22日,在广州非遗街区,市民在参观游览。 南都记者 黎湛均 摄
王世福表示,未来广州的城市更新工作任重而道远。应以辩证的角度去思考“变”与“不变”之间的关系。在履行好第一职能后才考虑第二职能。不管是老城区还是新城区,都必须保证建成区持续的高品质的发展。而这一切,仍需要政府、建筑设计师和社区等各方的共同努力。
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仅是满足公共利益增长
通过建成区的维护确保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角度探讨城市更发展的目标与价值则是另一个围度的分析。现场,AECOM亚洲区高级副总裁刘泓志提出,基础设施是满足公共服务供需关系的城市生态系统城市发展的基本空间框架,是城市的核心系统。
据介绍,AECOM团队曾基于人文、健康、经济、信息、环境、资源、交通以及城市任性基础设施创新性地提出了“基础设施导向的城市发展与设计(简称IOD)”理念,刘泓志介绍,传统基础设施是为城市服务提供的工程配套,满足城市运营的基本需求。IOD理念则是将基础设施作为城市服务的主体,引领城市的未来发展。他认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仅是满足公共利益增长,还要关注城市人文品质,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内涵十分必要。
这样的项目在广州市内也开始可以窥见,例如位于广州中轴线,连接二沙岛和广州塔的人行景观桥,初步计划于今年6月15日完工,投入使用后将会成为广州一条新的城市风景线。
1月23日,连接广州塔和二沙岛的珠江两岸人行景观桥。南都记者 冯宙锋 摄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丘建发也是项目设计者,他表示,这座步行桥不仅仅是一座桥这么简单,更多的是城市客厅的活力空间。
丘建发揭秘步行桥的设计过程中,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如何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探讨出曲线外观设计及建成后的功能作用定位,
景观师希望步行桥达到看和被看的关系点,他们希望桥身能承载城市活动,作为城市会客厅的其中一个活力空间。在桥身上增加了停留、观景的功能设计。
策划师则希望步行桥能作为城市节庆活动的重要场景,例如端午节龙舟赛事的观景台等。
而规划师则更为注重步行桥所处位置与周边地带的联系......不同的功能模块设计让一座原本普普通通的步行桥增加了新的体验,使其不仅只存在于美观,通过丰富基础设施的内涵,成为城市空间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提升了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也赋能了城市更新。
AECOM中国区总裁鞠珩认为:“基础设施的创新可以赋能城市更新,推动中国城市转型升级。在大湾区内,从深圳大沙河、广州碧道到香港东涌生态海岸线,AECOM突破性地在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中融入了可持续理念,有效修复生态环境,提升城市韧性。我们希望,能持续凭借自身的专业能力,协助政府共同打造市民宜居宜业、绿色发展的城市。”
阅江路碧道景观设计(AECOM与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联合体)
曾携手南都发起公众参与
深度参与天河CBD微改造
此次活动也是AECOM广州办公室的开放日,该企业与广州共同走过逾十年,曾深度参与了天河CBD微改造,期间携手南方都市报共同发起了公众参与活动“CBD自由讲”,通过一系列线上、线下的公众参与活动,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项目规划中来,例如通过“城市实验”活动,设计师与视障人士进行了线下实地踏勘;邀请外籍友人组队到花城广场调研,找出空间存在到问题痛点。最终,活动收集到的807份意见书,识别出30个重点问题,并形成报告书。
在多方共同努力之下,根据2019年11月第三届广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主任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纪要,同意将《行动纲要》作为指导天河CBD开展全方位提升工作的指南,这标志着广州成为中国率先将《行动纲要》法定化的示范城市。《行动纲要》已于2020年分批实施,其中已实施的项目与推动的计划带动了城市活动的兴起,强化了天河CBD的城市品牌形象。
此外,该企业还参与了白云湖数字科技城、洲头咀隧道工程、南沙枢纽综合体在内的多个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未来,其将继续作为华南区的重要驱动力,推动国际间的合作创新、高质量项目交付。
采写:南都记者 郑雨楠 实习生 杨昱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郑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