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长洲岛坐落在广州市东南面,距广州市区10余公里。它四面环水,地扼要冲,历来被视为军事要塞,是兴学讲武的理想之地。
1924年,就在这座岛上,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办了陆军军官学校,因校址在黄埔,通称“黄埔军校”。在6月16日的开学典礼上,孙中山先生曾这样鼓舞学生:“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新型的革命军事学校,从黄埔军校走出了大批军事革命骨干,被称为“将帅的摇篮”。
开创政治教育模式
大革命时期的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人对办好黄埔军校、创建革命军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黄埔军校的第一期学员,大部分是共产党人从各省动员报考入学的进步青年,其中共产党员、青年团员有56人,占学员总数的十分之一。此后,在各期招生中,中共中央都给予重视和关注,多次发出通告,要求各地党、团组织认真遴选党团员和进步青年报考军校。“到黄埔去”,曾成为一代青年的时尚语言。
把政治教育提到和军事训练同等重要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这是黄埔军校同一切旧式军校的不同之处。
黄埔军校吸取了苏联红军的建军经验,实行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军校设置党代表直接参与领导军校,并设立政治部实行政治教育。
1924年11月,周恩来接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创造性地制定了一套军队政治工作的理论和制度。随着熊雄、恽代英、萧楚女等一批“红色教官”的加盟,军校的精神面貌为之焕然一新。
中共广东区委还在黄埔军校中建立了中共直属支部,后来改称特别支部、中共“党团”。共产党员和党的组织,努力以自己的政治远见和模范行为影响军校,对军校的创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将帅的摇篮” 培养大批军事人才
黄埔军校的创办,培养和造就了大批的军事人才,为创建中国新型的革命军队奠定了基础。在国共合作时期,黄埔军校学生军竭力辅助广东革命政府,为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和夺取北伐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同时,这所革命的熔炉也为中共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干部,其中仅在广州黄埔军校本校工作、学习过的共产党员中就有共和国元帅4位,共和国大将2位,共和国上将7位,被誉为“将帅的摇篮”。
参考:《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综合自广东党史、南方+、《黄埔》杂志
海报:陈婷
编辑:林嘉柳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南粤建筑 党史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