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巡视、个人二维码信息……看建“山海医院”用的新技术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资讯
原创2021-04-28 22:49

1257x404_6089476edadc4.png

施工现场。

501x278_6089476e21c9f.png


800x483_6089476f3afb0.png

效果图

南都讯 南都记者 黄璐 通讯员 金莹洁 陈彦月 “山海医院”是什么样子?创新高端医疗与旅游相结合的健康管理模式,领跑海滩救援、应急救援的医疗项目要如何落地?BIM、物联网、云计算、AI、大数据等技术要如何运用到建筑工程安全领域?在建的大鹏新区人民医院在大胆创新的设计理念和与时俱进的技术应用中找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工地有了“驾驶舱”,让摸不着的数据看得清

科技范,是大鹏医院项目的基因内核。依托深圳市建筑工务署智慧工地建设标准,大鹏医院项目打造了“项目级驾驶舱”——智慧工地指挥中心。“驾驶舱”是一种指标分析系统,综合运用BIM、物联网、云计算、AI、大数据等技术,通过指标指数、雷达图、分布图、热力图等可视化手段,让“摸不着”的数据不但“看得清”,而且更形象,实现了项目建设全过程的数据自动采集、智能分析和预警。

项目出入口的“一卡通+人脸”双识别仪器,是“项目驾驶舱”的信息触点之一。人员通过出入口时将被自动计入考勤并上传至云端,现场队伍班组、工种人数等数据在后台一目了然。不仅人员实名,出入口还安装了高清车牌识别管理系统,将车辆牌照号码、车型、进出场时间等信息录入后台,实现车辆实名,辅助实时监控作业车辆,把握施工进展,加强人员管控。

此外,在大鹏医院项目人员的安全帽上都印有二维码。通过扫描安全帽上二维码,管理人员可以快速掌握人员的姓名、资历、工作年期限、工作区域和证件照片等各项信息,这个安全帽上的“小心机”大大提升了现场安全文明生产管理效率。

实时监测,为项目管理人员装上了“千里眼”

实时监测分析,是“项目驾驶舱”的核心秘籍,也是项目安全管理的制胜法宝。现场多台高清监控设备,为项目管理人员装上了“千里眼”,监控后台网络与“项目驾驶舱”相连,24小时可调整角度,监控现场施工过程不留死角,连配电箱数据也在实时监测范围内,保障现场人员和财产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在土石方基坑施工阶段,为精准测量基坑位移变化,提升土石方基坑施工效率,项目采用了两项“黑科技”。一个是高精度北斗云监测系统,在暴雨台风等恶劣天气情况下,对边坡和基坑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降低了人员监测成本,及时排除项目隐患。另一个是倾斜摄影测量技术。项目上空飞行的无人机,就是在执行高精度航测或定点巡视任务,获取场地当前施工阶段真实坐标的三维模型和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数字表面模型,进而通过专业软件分析项目当前阶段填挖土方量。

据市工务署介绍,近两年,在智慧工地建设上进一步发力,开发了“e工务”APP并在各个项目推广使用,旨在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大数据的积累与分析,找准项目质量安全管理的痛点、难点和重点,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大鹏医院项目在e工务管控平台实现了三个100%运行,即发现问题100%上传、落实整改100%、问题闭合100%。

大鹏新区人民医院项目曾登上深圳市住建局“亮剑行动”十佳红榜,被评为“安全文明示范工地”,将于2022年迎来主体结构封顶,整体工程计划2023年底竣工,建成后将提供床位2000张。

编辑:柴华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