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旅游产品性价比高?小心被坑!各地发布“五一”消费警示

南方都市报APP • 政商数据
原创2021-04-29 00:06

1619615166499.jpg

“五一”假期即将到来,据多个在线旅游平台统计,此次假期预计将有2亿人次出游,旅游市场真正迎来了大爆发。但就在近日,包括江苏、山西及武汉等省市市场监管部门及消费会接连发布“五一消费提示”:严防低价旅游陷阱

南都记者了解获悉,随着疫情好转,国内旅游市场迎来转机,但“不合理低价游”也开始卷土重来。4月21日,一段导游怒骂游客“骗吃骗喝,你们投诉我试试”的视频登上了微博热搜。这起发生在湖南张家界的古庸匠翡翠城的视频中,导游指着游客的鼻子在骂,而柜台后的销售人员,仿佛已经对此场景见怪不怪。此前,上海警方也通报了一起以“上海低价一日游”为名的诈骗案。该团伙宣称仅需200元就可逛遍景点,车接车送。这起案件约2000人被骗,受骗金额高达1000余万元。

针对“不合理低价游”等突出问题,文化和旅游部近期持续推出未经许可经营旅行社业务专项整治行动,严查在线旅游市场。目前,各地已责令376家旅行社自查整改,指导旅行社依法注销93家网站、87个网络推广用户。根据集中执法检查发现的线索,文化和旅游部已分两批部署查处69家涉嫌违法网站。在业内人士看来,抵制“不合理低价游”、号召旅游业从业者合法合规经营,将成为今年文旅行业发展的主旋律之一。


陷阱五花八门从线下渗透线上

截至目前,文旅部已公布了专项整治行动两批指导案例,这些未经许可经营旅行社业务的案例覆盖面涉及全国各地区,渠道涵盖线上与线下,波及游客既有老年人,也有年轻人,违规手段和方式也日趋隐蔽。南都记者留意到,这些违法行为,普遍以低价引流为主要特征。

WechatIMG1040.jpeg

去年,四川省泸州市就成功制止了一起涉嫌未经许可经营旅行社业务——经查,当事人重庆某商贸有限公司不具备旅行社合法主体资质,却时常面向老国企退休职工发放低价游宣传单,通过赠送礼品的方式,以团费每人100元的价格,招徕老年旅游者前往重庆旅游。

上海、江苏等地也先后曝光低价旅游团诈骗案。此前,江苏常州一公司也被揭露以团费每人68元的价格招徕、组织100名公司会员、顾客等参加“扬州一日游”和“金坛花谷奇缘一日游”,却在旅游途中安排“讲师”推销该公司医疗器械及保健品,进行牟利。

不仅如此,部分没有资质的旅游主体在线下门店也藏有“猫腻”。 文化和旅游部日前披露,重庆全球通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门市部前台存放有重庆铭舍乐养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印制的旅游会员卡、代金券等物品,用于公司组织的长短线游,短线(1至2日)每次可抵用10至30元,长线(省外、境外)可一次性抵扣100元”等字样。经查,这两家公司在重庆同一地点挂牌办公,属于“两块牌子同一班人”。

随着微信社交和网络直播的风行,线上也成了非法行为的“滋生土壤”。2019年11月19日至20日,一家名为“水田公社”的俱乐部利用微信等渠道,招揽57人参加无锡鼋头渚二日游。据报名者透露,行程中所有游客均被要求佩戴印有“水田公社俱乐部”字样以及联系人电话微信二维码的胸牌,且工作人员提供的服务极度不规范。经查得知,该俱乐部不具备合法的营业资质,日常通过微信群、朋友圈等渠道发布旅游线路产品招揽游客。

同样是在未取得《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无锡走着瞧科技有限公司在未取得《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通过抖音等平台,以“直播带货”等方式,违法销售“贵州黔行走着瞧6天5晚”等包价游旅游产品。

而常州一公司通过百度平台开展包价旅游产品网络推广业务,以旅游攻略、游记的形式推送“旅游客服”的联系方式微信号,将旅游者“引流”至“旅游客服”后,提供包价旅游产品订购服务。


无资质团体或个人“乘虚而入”

南都记者梳理发现,上述案例主要可以归纳出以下几方面特征:一是在获客方面,以免费游、低价游、旅游赠礼品等由头招徕旅游者;二是“以旅游为名,行购物之实”,行程带有强购物属性;三是以赠礼品或养生养老会员、俱乐部或者户外活动等名义诱导目标客群办卡;四是非法兜售行为不断从线下渗透到线上微信群、直播等渠道。

对于目前旅游市场存在的不合理低价游,江西宜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执法人员表示,这些绝大部分是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招徕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强迫、欺骗、诱导参团游客消费,从中获取回扣。从表面看,游客享受了价格便宜的旅游服务,但实际要付出更多额外的经济成本,而游客在购物店购买的商品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是三无产品。

在旅游行业,“低价游”等问题由来已久。北京联合大学在线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杨彦锋告诉南都记者,得益于国内有效的疫情防控,如今旅游市场的需求正逐步恢复到疫情以前,但疫情同时也加速了行业洗牌,不少合法旅行社组织因经营不善,不得不停业或退出行业,使得供给未能及时全面恢复,“这时候就有很多没有合法资质的团体甚至个人为迎合市场需求,借机违法经营旅行社业务,造成了鱼龙混杂的局面。”

杨彦锋进一步表示,在新兴网络营销方式的带动下,微信朋友圈、移动直播、社交电商、自媒体这些门槛较低、易于传播的互联网渠道,就迅速成为非法团体或个人招揽旅行团业务的载体,他们善于抓住新业态监管漏洞,频频打法律法规政策的“擦边球”,导致一段时期内,“不合理低价游”等现象有增加的趋势,为了净化市场环境,相关的整治也必然要提上日程。

今年3月份以来,文旅部部署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重点查处未经许可经营旅行社业务等各类旅游市场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并对在线旅游企业开展行政指导。保险、保健品等各类市场营销活动中的包价旅游产品,特别是以中老年为主要目标群体的包价旅游产品,未经许可通过互联网推广和公众号营销等方式开展旅行社业务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都是有关部门综合执法机构重点检查的对象。

据统计,全国共出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人员2.6万余人次,检查各类旅游市场经营单位8453家次,立案调查68件。在整治行动中,文旅部加强对旅行社自建网站的执法检查,严防违法违规经营者通过网络渠道擅自经营旅行社业务。目前,各地已责令376家旅行社自查整改,指导旅行社依法注销93家网站、87个网络推广用户。


警惕显著低于成本价商品

为贯彻落实《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文旅部在专项整治行动中加强对在线旅游平台经营者的监管,指导督促其履行信息管控、核验登记、处置报告、信息保存等法定义务,压实平台责任,推进源头治理。指导抖音、淘宝、拼多多、百度等主要互联网平台严格遵守规定要求,完善内部审核管理制度,依法履行对平台内经营者的行政许可等信息进行真实性核验登记的义务,从源头上压缩未经许可经营旅行社业务的生存空间。

南都记者日前浏览各大OTA(在线旅游)平台、在线直播平台等注意到,上架销售的旅游商品供应方主体,既有专业旅行社机构,也不乏团体、个人,且直播平台尤以旅行社员工以个人身份注册账号提供旅游商品销售居多。在这些商品的详情页中,往往都带有“证照资质”等入口,便于消费者查询提供服务的主体是否具备旅游业务经营资质。

杨彦锋对南都记者坦言,作为消费者,去鉴别无相应资质的机构所提供的旅游商品服务、判断是否藏有“猫腻”,确实存在比较大难度,“首先,对那些价格显著低于常识和常理价格的旅游产品,要保持充分警惕;其次,对于一些非主流平台、自媒体、个人直播等渠道所发布的产品,也要保持一定警惕意识。”他提到,随着行业监管趋严,以及投诉途径的透明化,消费者一旦在已购买商品后和行程中发现问题,注意保留证据,直接通过全国旅游服务电话12301等渠道进行投诉,依法理性维权。

上航旅游集团总经理靳黎军认为,未来1-2年内,国内旅游市场仍将是旅游企业竞争的主战场。目前,国内旅游市场的“乱象”仍然存在,相当一部分旅行社主要采取的竞争方式依然是价格战,企业缺乏差异化、市场化、规模化的运作模式。这些问题需要行业监管部门和旅游企业共同努力,不断摸索、总结经验,不断实践,才能取得根本性改变。


采写:南都记者 傅晓羚

策划/统筹:甄芹 田爱丽

编辑:田爱丽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