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最新一期《细胞》杂志刊发的论文,美国科学家合成了一种“类似迷幻药”的分子,它有可能作用于大脑中让人产生幸福快乐感的荷尔蒙而不会引起幻觉。小鼠实验表明,这种分子在单次用药后产生了快速而持久的抗抑郁效果。如果开发成药物,或能用来治疗抑郁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迷幻药物,如LSD和“神奇蘑菇”等,已经显示出治疗神经精神疾病的前景,如抑郁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科学家现在正试图确定替代药物,以提供迷幻药的好处,而不引起通常令人痛苦的幻觉。
据报道,论文作者之一、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化学系助理教授大卫·E·奥尔森(David E. Olson)在实验室设计合成了一种被称为AAZ-A-154的分子,它能刺激血清素(serotonin)的受体,这是一种在大脑神经细胞之间发送的关键荷尔蒙,能稳定情绪,让人感到幸福和快乐。
在对小鼠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AAZ-A-154在单次用药后产生了快速而持久的抗抑郁效果。研究人员因此认为,如果研发出药物,可能成为对抑郁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一种有效疗法。
图为大脑中瞬时表达PsychLight的神经元。PsychLight可以通过指示一种化合物何时激活血清素2A受体来筛查致幻潜力。
论文作者之一、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田林(音译)表示,研究小组通过开发一种基因编码的荧光传感器“心之光”(PsychLight)确定了AAZ-A-154分子,该传感器可以通过指示一种化合物何时激活血清素2A受体来筛查致幻潜力。
据悉,血清素2A是迷幻药和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的目标,由血清素2A介导的生理过程包括恐惧、幻觉和“灵魂出窍”的体验。
田林表示,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长期以来一直被用于治疗抑郁症,但我们对其机制了解不多。“心之光”这种传感器使我们能够在动物受压时对血清素的动态进行实时成像,并实时可视化目标化合物与受体之间的互动。
他表示,如果证明有效,这种方法可能会导致研发出一种单剂量或少量剂量就能发挥作用的药物,而不是必须无限期地服用。
文/南都记者 陈林
编辑:陈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