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上午,广东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现场观摩研讨活动(东莞专场)在东莞东坑镇中心小学举行。本活动由省教育厅主办,省教育研究院、东莞市教育局承办,东坑镇教育管理中心、东坑镇中心小学协办。省教育厅、全省各地级市劳动教育教研员,东莞市各镇街中小学校长共约700人参与活动。
5所学校获“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
今年3月,广东省教育厅公布85所“广东省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名单,东莞东坑镇中心小学、大朗镇鸣凤小学、莞城英文实验学校、厚街镇桥头小学、谢岗镇谢岗小学共5所学校上榜,会上为上述5所学校授牌。
据介绍,大朗镇鸣凤小学利用校内一块闲置的花圃地建成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各种种植“试验”,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向艺农求教种菜技能采访活动”“种菜劳动知识手抄报比赛活动”“田间管理知识擂台赛”“制作菜干表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兴趣;厚街镇桥头小学在校内建成3000平方米的校内劳动实践基地,聘请农业专家作指导,以种植家委与劳动教育教师“大手拉小手”的形式保证劳动教育课程有效实施;谢岗小学研发劳动教育校本教材,开发了“慧”系列劳动教育课程的同时,还构建了“慧”劳动教育课程框架,涵盖“慧”整理、“慧”洗涤、“慧”料理、“慧”种植4种劳动技能;东坑镇中心小学从2009年就开始实施“烹饪”特色课程,开展东坑传统美食“糖不甩”“东坑特产——阴菜”制作竞赛等,还建立起校外劳动教育基地——东坑农业生态园“烹饪”实践基地和东坑镇敬老院;莞城英文实验学校提炼出富有莞英特色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以劳动课程让学生直面最真实的生活,通过劳动让学生接触到最真实的生活。
记者从活动中获悉,实施“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培育项目是“东莞市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行动计划”重要内容之一。为大力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场所,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此次观摩会上,东莞市教育局和三个市级劳动教育基地代表——东莞市科学技术博物馆、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分别签约;桥头镇教育管理中心、厚街镇桥头小学、市第五高级中学也分别与结对共建的劳动基地签订共建意向。
东莞教育系统将与共建单位深入研发研学实践、劳动教育实践优质课程,配齐配强师资力量,优化工作服务机制,为青少年研学实践、劳动教育实践提供安全、优质的场所。
中小学每学年要设立劳动周
观摩活动结束后,东莞市教育局现场召开了“东莞市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微发布会,对全市打造品质教育、实施“1+12”行动计划中的“东莞市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进行解读。
记者从会上获悉,该行动计划共包括8个方面、18条具体内容。在价值取向上,要坚持“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五育融通价值取向;在工作格局上,要以“课程建设、师资培养、特色项目、基地培育、协同育人”等五大项目为抓手,构建“有管理机制、有课程体系、有保障措施”的劳动教育体系;在目标要求上,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在行动计划的基础上,会议进一步明确了五大重点行动和2021年的工作要点。第一项是组织教师开发针对不同学段的劳动教育课程,从而构建完整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要加强对劳动教育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同时要在全市创建一批有成效、起带动作用的劳动教育实验区(镇街)和劳动教育特色学校;整合村社、农场、场馆、企业等劳动场域,在全市统筹规划和配置劳动教育实践资源;还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社区宣讲、网络媒体等途径,明确家长的劳动教育责任。
值得一提的是,行动计划中明确中小学每学年要设立劳动周。劳动周应遵循育人性、科学性、校本化、时代性、安全性五个原则,并在各个学段做好侧重点。例如小学阶段关注个人生活起居以及简单的家庭、校园劳动;初中可以进行家政学习、参加校内外的生产、服务劳动;高中可以尽可能为学生开展丰富的职业体验;中职学校则要结合专业特点,通过劳动教育提升技能水平。接下来东莞将成立劳动教育研究会,为各个学段提供样板方案,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而进行特色案例的评比和展示交流。
今后,市教育局将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并完善督导办法,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保障劳动教育情况以及学校组织实施劳动教育情况进行督导,作为衡量区域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并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
采写:南都记者 韩成良
编辑:韩成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