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应该去哪看“宝藏”景点?一起来看大湾区如何“玩”
马交石---螺丝山上望神州
螺丝山古称马交石山,是明清两代澳门居民近观海景、远望神州的地方。不少诗人墨客都曾书写、绘画过这里的风景和期间的所思所想。
近代岭南三大诗人之一的邱逢甲,曾寄情当时马交石山上风景:
覆路榕荫接海堤,望洋东转望洋西。马蛟石上看潮立,十万军声战水犀。
既有时代的感怀,也表现了当时马交石上海景的壮丽。
为螺丝山留下创作的诗人还有很多。顺德诗人黄棣华于1926年的一诗,更记录了当时政府把天然石景破坏、人工削成今天螺丝山的标记螺丝形小旋塔的情况。
螺丝山公园1898年建成,以园内最高处此螺丝形人工石山命名。
青洲与莲峰庙---沧海扬尘在眼中
古时的青洲也是吸引诗人流连的地方,因澳门半岛北面尚未大面积填海,青洲到今天莲峰庙一大片仍是山明水秀,当时青洲与莲峰庙之间更有载客小艇往还,清代诗人印光任把青洲美名为“青洲烟雨”,赞美青洲“景比潇湘胜”。
莲峰庙除了有诗人赞誉的“莲峰夕照”,这里最出名的还有林则徐纪念馆,馆中对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便是他巡视澳门之后所作律诗的其中两句。
普济禅院---藏经阁内藏真迹
明清时期,不少著名诗人南下寄居澳门,其中有部份就住在普济禅院内,留下了很多诗句,至今院内的藏经阁仍藏有商衍鎏等众多近代诗书画名家的作品,是澳门珍贵的文物。
抗日战争期间避居澳门的香山人士郑哲园,有诗《普济禅院访春睡诸君剧谈》,记述了他与同期寄寓禅院的岭南派大师高剑父等人会晤交往的情形。
卢廉若公园---诗词唱和聚娱园
卢廉若公园有三美﹕一为自然美,二为建筑美,三为文学美。旧园内楹联匾额,诗意盎然,结合着优美景色与独特建筑,三美互相映照,相得益彰。
澳门著名文人、文献学家汪兆镛在其《澳门杂诗.竹枝词》之二十三写道﹕
竹石清幽曲径通,名园不数小玲珑。
荷花风露梅花雪,浅醉时来一倚筇。
诗中刻画了当时卢廉若公园的胜景。自辛亥革命以来,凡是来澳门的艺文人士,几乎都有过把卢园作为创作灵感的作品,文人墨客聚集于此,观花赏鸟,散步唱和,留下众多名篇佳句。
留意园内亭台,可发现文人墨客对卢园美景的赞颂
白鸽巢公园---贾梅士洞传诗情
传说葡萄牙诗人贾梅士曾在澳门生活,并在凤凰山一石洞中书写他的史诗《葡国魂》。当中所说石洞,据讲很可能就是目前白鸽巢公园的贾梅士石洞。
日本诗人永井久一郎写过《澳门过葡国诗人嘉莫意旧居》(嘉莫意就是贾梅士):东西音异趣相同,落拓天涯作寓公。路入茂林修竹里,一龛遗影见高风。写出了白鸽巢公园的风景,也表现了贾梅士的诗人风骨。
路入茂林
知道上面这个泉口在哪里吗
传说史詩《葡国魂》在贾梅士洞完成的章节,就是第三章葡萄牙国王亞丰素四世与侍女伊納詩的愛情故事,也就是可連系到氹仔龙环葡韻“愛泉”(上图)的那个故事。部份詩句和故事相关图像,目前在白鴿巢公園內亦有展示。
大三巴牌坊--诗人始得牡丹情
古往今来,大三巴不管是原来的教堂、学院,还是后来成了牌坊,都始终是澳门的旅游胜地,吸引过大量文人墨客到此一游。而说到大三巴,一定要讲中国大作家汤显祖。
明朝万历年间,汤显祖经广州到澳门,由香山派驻澳门的官员陪同游览大三巴等名胜,汤显祖此行以澳门为题材写了四首诗。其中描绘了葡萄牙商人:“不住田园不树桑,珴珂衣锦下云樯”;形容葡萄牙少女:“花面蛮姬十五强,蔷薇露水拂朝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了16世纪的澳门风情。
2016年,澳门首部原创歌剧《香山梦梅》以汤显祖事迹改编而成
离开澳门到广东徐闻任职期间,他写成了传诵至今的剧本《牡丹亭》,剧中部分情节,据研究就是根据澳门的见闻构思出来的。
而与大三巴渊源最深的,则是明清时期文化名人吴渔山(吴历),他于1681年来澳门居住,后入当时的三巴寺学道,并成为天主教传教士。
期间吟诗作画,着有《三巴集》及《澳门杂咏》30首,是早期澳门重要的文学史料。
他不但是澳门培养出来的一位杰出修士,也是中国文化艺术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位杰出人物。
吴渔山
南湾西湾---中西诗人留连处
澳门自开埠,南湾西湾作为中心地带,不少来澳的士大夫,以及大部份葡籍人士,都生活在附近,日常的足迹亦多活跃于此。
例如郑观应就居住在离南湾不远的郑家大屋内,康有为、梁启超诗文士来澳也曾寄寓于此。
郑观应在澳门居住期间除了写下名作《盛世危言》,也创作了众多对联以及跟澳门有关的诗作。例如《题澳门诗居》七律两首:
1、群山环抱水朝宗,云影波光满目浓。楼阁新营临海镜,记曾梦里一相逢。
2、三面云山一面楼,帆樯出没遶青洲。侬家正住莲花地,倒泻波光撞斗牛。
其实,澳门的南湾未大面积填海之前,海景非常广阔壮观。日出日落,波光帆影,碧海白浪,各有生趣。莲花宝地,为艺术家提供了源源不绝的灵感。
中国著名女诗人冼玉清也写有《南湾公园负喧作》和《西湾早眺》等作。
不少郑观应所作对联,目前可于郑家大屋内参观欣赏。
1915年3月13日,葡萄牙诗人庇山耶就曾在南湾的陆军俱乐部进行了一次以“中国文学”为题的演讲,向葡人介绍中国文学。庇山耶是葡萄牙象征主义文学代表,长期生活于澳门。澳门多条街道皆以他命名。
座落南湾的旧法院大楼,曾作为文艺展演场地举行澳门文学节。中外诗人作家,又再次来到澳门、相聚南湾。
妈阁庙---石刻诗词成风景
最后介绍的妈阁庙,据讲是留下近代诗人足迹最多的澳门景点。为什么?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时任广州知府的张道源公务来澳,在妈阁庙石壁上题了首五言律诗。
后来,不知怎的其他来澳的文士、官员,都喜欢依那首诗的韵脚作诗,至今刻在庙内岩石上的应和诗作,就多达十多首。
另外,还有众多名人以其他韵律在石壁提诗,随年月累积起来,让妈阁庙在欣赏中国民间信俗和传统建筑艺术之外,又多了一道石刻诗词的文艺风景。
来源:澳门特区发布
编辑:杨景博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玩转“五一”小长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