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一汉代墓葬考古发现粮食口袋!装有黍粟麻,距今两千多年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即时
原创2021-04-30 19:20

4月30日,南都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该院考古人员在对西安一座汉代墓葬发掘过程中,发现了并排堆放束口的粮食口袋,里面装有麻籽、黍、粟。该项目负责人表示,历经两千多年,还能保存较多种类的有机物,这在历年关中地区的考古发现中较为少见。

10.jpg

此次发掘的墓葬位于西安曲江登高路北段与公园南路之间的待建设用地上,南部约4公里为汉宣帝杜陵,距离杜陵邑北界约1.5公里。该墓葬位于整个发掘区的中部偏西,所处位置是整个台地的较高处,形制为带长斜坡墓道的砖室墓,南向,平面呈“甲”字形,全墓由墓道、耳室、墓室组成,墓道长16.8米,其东西两壁有阶梯状收分;墓室宽4.1米,长5.3米,深9.2米,墓室为目前该发掘区域汉代墓葬中面积最大的。

据该考古项目负责人胡春勃介绍,结合史料记载及已发掘资料,初步推测该区域的汉代墓葬应当与西汉时期杜陵有密切关系,墓主人很有可能是生前居住在杜陵邑内的贵族或官吏。

WX20210430-191042@2x.png

该墓室被盗严重,考古人员在盗洞填土中清理出牙质筒形饰、玉眼障、玉猪握等器物。在墓道北端东西两壁上,考古人员发现两个未经盗扰、保存完整的砖构耳室。

12.jpg

WX20210430-191446@2x.png

其中,目前正在清理的东侧耳室中,最内侧发现20多件陶制和原始瓷的罐类器皿,部分器皿口尚存编织物盖子,其中彩绘陶器颈部可见朱书的纪年文字,器物上方整体覆盖保存较好的苇席;耳室中部并排堆放束口的圆柱状粮食口袋,目前提取的样品经专家鉴定有麻籽、黍、粟三种,口袋上部放置草席包裹,其外部红色带状织物捆扎呈“丰”字形;耳室最外侧为多排敞口的圆形口袋,袋口翻折,内侧可见一些褐色残留物,性质有待进一步的检测分析。

WX20210430-190757@2x.png

WX20210430-191341@2x.png

胡春勃表示,以往发现的汉代墓葬中粮食的储藏器皿多为陶仓类,而该墓葬的粮食盛装是在红色束口布袋中。“历经两千多年,能够保存较多种类的有机物,这在历年关中地区的考古发现中较为少见。”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介绍,针对西侧尚未开启的耳室,计划采取环境监测、现场文物保护和三维数据采集并行的技术手段,多角度、全方位地对文物信息进行提取。

采写:南都记者 刘苗

供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编辑:刘苗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