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有引力青年行!南都记者带路,大湾区青年三路潮玩羊城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教育
原创2021-05-04 20:58

3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实施推进会在广州举行。提升大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打造开拓创新、开放包容、多元一体的大湾区文化,今年五四青年节,南都教育联盟记者,邀请了来自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的三位大湾区青年们一道,两两组队,玩转羊城。兵分三路,在黄埔村偶遇港澳同乡会,老西关再现香港难觅的打铜手艺,农讲所重温红色历史记忆……潮涌湾区正当时,湾区青年有态度。

第一

漫游粤剧文化博物馆 体验老西关打铜手艺

一个普通的清晨,行走在荔湾区的恩宁路上,一路绿树白墙,曲径通幽。还未迈入高墙后的大门,门内婉转悦耳的粤剧腔调,越墙而出,飘荡悠远。

WechatIMG870.jpeg

粤剧艺术博物馆。

这里是“湾有引力青年行”第一站——粤剧艺术博物馆。粤剧是岭南文化的瑰宝,也是连接粤港澳三地天然的文化纽带,来自中国香港的暨南大学国际新闻专业学生马欣瑞和南都记者一道,走进粤剧艺术博物馆的大门。

未命名文件.jpg

南都记者和来自中国香港的暨南大学国际新闻专业学生马欣瑞。

“以前很多次路过这里,但还是第一次认认真真逛逛这间粤剧博物馆。”马欣瑞感慨,自己儿时也有很多粤剧记忆。“小时候在香港,电视上也有粤剧戏曲频道,就像是咱们的CCTV戏剧台一样,其实香港也有很浓厚的粤剧文化。”马欣瑞介绍,“在香港的铜锣湾有一个像戏剧中心一样的地方,经常会有粤剧文化表演。在西九文化区那边,新建了一个专门的粤剧文化馆,有很多知名的粤剧唱段,会在那里表演。那也是香港首个专门演绎粤剧的舞台空间。”

优美写意的舞水袖、婉转或高亢的唱腔……每逢周五,粤剧艺术博物馆都人头涌动,粤港澳三地的民间粤剧粤曲演唱高手在这里“打擂”。“粤剧日”是粤港澳三地粤剧人一年一度最为重要的节日。自2003年起,由原广东省文化厅牵头,联合澳门文化局、香港康文署共同设立“粤剧日”, 2009年经粤、港、澳三地联合申报,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粤剧的唱词对我来说,有一点点理解难度,但从视觉角度来说,真的特别好看。我有的同学真的是超喜欢粤剧,而且能唱出那些经典的片段来,觉得身边真的还是有那么一群对粤剧非常热情的年轻人,我们也希望能了解更多粤剧文化。”马欣瑞说。

WechatIMG869.jpeg

西关打铜技艺学

走出粤剧艺术博物馆的大门,转角的恩宁路143号,“叮叮当当”的打铜声响彻整条街。4平方米的店铺里,做了40多年铜器店主的苏少伟正在打铜。

西关打铜,是广州地区传统工艺,由手工匠千锤百炼而成的铜器皿,曾经是广州每家每户必备之物。“其实之前有听说过打铜,但在香港一家很少见到这门手艺了,之前听说在香港的旺角还有一个老师傅在打铜,其他地方就很少见到类似店铺了。但我知道广州的西关打铜特别有名,今天一定要体验一次。”

WechatIMG868.jpeg

打铜勺体验展示。

小小的店面陈设着各种铜茶壶、铜锅、铜盆……店门外的铜茶壶正在煮水泡茶,有街坊坐在一旁喝着茶玩手机。苏少伟说,慕名前来的客人多了不少,有收藏铜器的爱好者,有热爱铜文化的外国友人,更有不少来寻觅情怀的港澳游客。

马欣瑞和店主苏伯一起,合作完成了一个铜勺的捶打。“这是我第一次体验西关打铜,真的非常新奇。看起来好简单,但当我拿起这个铁锤的时候,才发现这门手艺需要非常精准控制手腕的力量,而且打不一样的位置,还要用不一样的锤头,锤子也很重,觉得打铜师傅非常不容易。”

“整趟旅程也有好大的收获,以前我很少有机会这么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今天在粤剧博物馆体会粤剧之美,还体验了在香港很难再见到的打铜非遗手艺。未来也计划,邀请其他港澳朋友一起,再来一次羊城文化之旅。”马欣瑞说。

第二站

黄埔古村打卡糖水铺 宗祠偶遇港澳同乡会

在广州,有一个改变了海上丝路历史的古村——黄埔古港。这里是集港口文化、宗祠文化、特色饮食文化为一身的广州古村,也是此次“湾有引力青年行”的第二站目的地。来自中国澳门的暨南大学国际新闻专业的学生卢黛韵,和南都记者一道,探寻古朴村落里的羊城历史。

WechatIMG872.jpeg

南都记者和来自中国澳门的暨南大学国际新闻专业的学生卢黛韵。

黄埔古港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石基村,北临新港东路,南隔黄埔涌与仑头相望,西临东环高速公路,东隔珠江与长洲、深井相望,见证了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自宋代以后,黄埔古港长期在海外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

“我记忆中,以前从澳门去香港就会坐船,珠海附近也有很多岛屿,可以坐船去体验和参观。澳门还有疍家人,他们就是长期生活在水上,以船为家,很少上岸。”走在古港边,了解了古港的历史后,卢黛韵也分享了很多自己印象中的航船经历。“澳门还有一间海事博物馆,反映了澳门与大海之间的密切联系,也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和葡萄牙在海事方面的历史。但现在去澳门不用坐船啦,港珠澳大桥直通澳门!”

WechatIMG871.jpeg

胡氏宗祠门口参观。

水塘边孩子们嬉戏打闹,老人们大树下打鼾乘凉。走进黄埔古港,一副“慢生活”图景俨然浮现眼前。这里如今仍有上千原住居民,宗祠文化历史也源远流长。梁、冯、胡、罗被称为当地的四大宗祠,“十屋一祠”也成为黄埔的著名一景。

一行人走进胡氏宗祠的门口。据悉,胡氏宗祠是黄埔村规模最大,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宗祠,到今天有200多年的历史。“来之前我查过一些资料,其实当年的黄埔村,还有不少村民离开家乡,如今定居在港澳呢。”卢黛韵介绍,有资料显示,如今旅居海外和港澳地区的黄埔村民超过千人。

WechatIMG873.jpeg

黄埔村特色糖水试吃体验。

在胡氏宗祠的门口,一行人偶然发现了一个牌子。“这里的牌子写着,黄埔华侨港澳同乡联谊会。其实在澳门也有很多这样的同乡会文化,真的就是四个字,同根同源。”

WechatIMG875.jpeg

黄埔村特色糖水试吃体验。

除了游览和参观,黄埔村的特色糖水同样值得体验。“双皮奶、姜撞奶、西米露、榴莲雪糕,这些其实在澳门也同样很受欢迎的。来澳门,如果你去路环的话,有一个叫官也街的地方,那里的猫山王榴莲雪糕,是真的很好吃的,下次你们来澳门找我带路,一定要体验的!”

第三站

农讲所重温儿时记忆 北京路畅谈湾区青年融合

红墙黄瓦、砖木结构引入眼帘,院内古树传来阵阵清香,古朴的建筑里藏着红色基因。在广州,若是要打卡红色景点,那就不得不提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湾有引力青年行”第三站,来自中国香港的广州中医药大学国际学院大一新生李璟正,就与南都记者一同漫步农讲所,体验先辈们奋斗之不易,感受红色历史文化价值。

3.jpg

南都记者和来自中国香港的广州中医药大学国际学院大一新生李璟正。

棂星门、泮池拱桥、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农讲所原是番禺学宫,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1961年3月4日,广州农民运动讲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走在这座宏伟的建筑里,李璟正儿时的记忆又再次浮现。据他介绍,“小时候曾在广州生活过一段时间”,而农讲所成为他当时参观的景点之一。“虽然现在对当年的农讲所印象有些模糊,但这次有机会整好可以重温儿时记忆。”

一路走过来,看着农讲所旧址里存放的文物,诸如当年使用过的军号、学生穿过的草鞋和军装,李璟正心生感慨,表示在香港读中学的时候,对中国近代史里军人或学生的情况了解仅局限在书本和图片中,没有机会看到实物,从而切身体会当时的环境。“相比于以前,现在我们青年生活的环境真的优越了很多,当今国家和社会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未命名文件1.jpg

北京路步行街打卡。

“说到景点,在广州生活过的人一定去过白云山;如果说是商业一点的地方,那第一时间会想到北京路。”跟随者李璟正的脚步,南都记者一同来到这条集文化娱乐商业于一体的、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千年城脉、广府商街。漫步在这条如今繁华热闹的千年古道,看着宋代至明清时期的拱北楼建筑基址,与路人一同驻足、拍照打卡,李璟正想起,在香港的闹市中也有一条古色古香的老街——砵甸乍街。该街道建成于十九世纪,由于用石块铺盖路面,并设计成一块凹下一块凸起,既方便行人上落,又方便雨水沿两旁泻走,因此也被叫做“石板街”。

2.jpg

探访广州市青年文化宫。

而打卡北京路里的广州市青年文化宫,让李璟正眼前一亮,其中对“粤港澳一家亲”有着很深的感触。“在广州这边学,有很多机会和本地学生交流。”他告诉记者,在学校里,港澳学生可以和内地生做室友,在他的宿舍里就有着两位广州本地学生;平常在宿舍里会互相聊天,介绍家乡文化和饮食,加深和促进了对彼此家乡的了解,“让不同成长背景的人有更加多的互相认识”。

“其实大家也是一起玩、一起学的,没有差异化;互相之间的交流特别紧密和频繁,可以一起融洽生活。”李璟正表示,这一次打卡广州景点可谓是“在娱乐中学,希望疫情过后大家也可以多到香港游玩。

统筹:尹来 游曼妮

采写:董晓妍 孙小鹏 通讯员 孟楠 廖晓键

摄影:孙小鹏 董晓妍

视频:孙小鹏 董晓妍 吴泽嘉 刘宝洋

编辑:董晓妍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湾有引力青年行,粤港澳青年走起!

10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