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八成受访者每周骑车,非机动车乱入机动车道皆因路窄难行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民调
原创2021-05-06 12:39

民调中心logo(原图).png

据统计,广州现存电动车超过300万辆,且每年新增数超过50万辆;同时,共享单车企业共在广州投放了近40万辆共享单车。随着市民出行需求的多样化,以及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的急剧增加,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年3月,广东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印发《广东省系统防范化解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工作方案》,提出各地要在主干路或摩电通行量大的道路,设置连续的非机动车道或机非隔离设施。

目前公众对非机动车出行的需求如何?大家对非机动车道的建设有哪些建议?南都民调中心于4月18日至28日开展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结果显示81.98%的受访者每周都会骑行非机动车;但宽度飘忽不定、经常被挤占的非机动车道相当影响市民的骑行体验;86.29%的受访者支持广州恢复建设非机动车道路网。

公众需求:超八成受访者每周骑行非机动车,日常购物和上班是主要用途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非机动车出行的需求相当旺盛。调查回收的1043份有效问卷中,高达97.61%的受访者有过在广州骑行非机动车的经历。从骑行频率来看,42.57%的受访者表示几乎每天都会骑行,39.41%每周有几天会骑行,11.41%表示偶尔会骑行,仅4.22%表示很少会骑行。从骑行习惯来看,45.06%的受访者更习惯骑行自行车,52.16%更常骑行电动自行车。

图片1.png

问及非机动车的主要用途,68.8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主要用于买菜、购物等日常场景,51.28%用于上班通勤,38.02%用于接送孩子,22.69%用于送外卖、装载货物等工作需要,也有19.65%表示会在外出游玩时骑行非机动车。

图片2.png

除问卷调查外,4月27日下午,南都研究员还在市内抽选了寺右新马路、体育西路、康王中路三条道路进行车流量调研。虽然调研期间在下小雨,但15:30-16:00的半小时内,寺右新马路双方向非机动车流量为539,平均每分钟有18辆非机动车经过;体育西路双方向非机动车流量为302,平均每分钟有10辆非机动车经过;康王中路双方向非机动车流量为614,平均每分钟有20辆非机动车经过。

到了17:45-18:15的晚高峰时段,雨势略有加大,车流量仍有显著提升。寺右新马路双方向非机动车流量为845,平均每分钟有28辆非机动车经过;体育西路双方向平均非机动车流量为455,平均每分钟有15辆非机动车经过;康王中路双方向平均非机动车流量为1106,平均每分钟有37辆非机动车经过。其中,在晚高峰时段的康王中路南往北方向,研究员甚至记录到非机动车的车流量略高于机动车。由此可见,相当多市民日常依赖非机动车作为出行工具。

三条道路不同时段的车流量统计

微信图片_20210504114736.png

注:车流量由研究员于道路两侧各选取一个测量点,使用计数器,分别统计不同时段单侧道路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通过数量。非机动车的统计中,单侧的逆行车辆、在人行道行驶的车辆均在记录范围。

目前状况:非机动车道宽度不一,最窄处仅1.15米

一方面是公众对非机动车出行的需求突出,另一方面是多名受访者反映广州现存的非机动车道存在缺陷。本次调查中,29.86%的受访者认为非机动车道狭窄、难满足骑行需求;29.37%反映较常遇到非机动车道被公交站、路边车位等挤占的情况;28.19%提出不同类型车道间无护栏间隔,存在安全风险;还有25.54%的受访者反映较常遇到非机动车道缺失的问题。

图片3.png

在实地观察中,南都研究员也发现市内道路存在非机动车道宽度不一、车道被挤占等情况。在寺右新马路,除靠近五羊新城一段约200米长的非机动车道宽度达到1.5米之外,其余路段的非机动车道宽度都相当窄,只有1.15米至1.2米,仅能容许一辆非机动车行驶。如果有赶时间的外卖员或快递员试图从后方超车,必须从机动车道上绕行。

而在康王中路和体育西路,虽然大部分路段的非机动车道设有机非隔离护栏,但其车道宽度也不是始终一致。

在康王中路,研究员沿北往南方向对非机动车道宽度进行测量,在工商银行外测得车道宽约1.9米;但前行到与龙津东路交界处附近,非机动车道收窄至约1.8米;继续前行到劲揪大排档附近,非机动车道进一步收窄至约1.7米。再对康王中路南往北方向的非机动车道进行测量,发现和业广场外的非机动车道仅约1.15米宽,其余路段车道宽度在1.5米至1.8米之间变动。

同样地,在体育西路的大部分路段,其非机动车道能保持1.8米的宽度,但来到邮政储蓄银行附近,却逐渐收窄至仅容一车通行。

寺右新马路,非机动车道宽度仅约1.15米至1.2米.jpg

寺右新马路,非机动车道宽度仅约1.15米至1.2米

突出问题:宽度不足、车道被挤占影响骑行体验

非机动车道宽度不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民沿车道骑行的意愿。李先生每天都沿康王路骑行上下班。他告诉研究员,康王路的非机动车道在部分路段突然收窄,只能容许一辆车通行,且车道两侧分别有隔离护栏和花坛,一旦在非机动车道上遇到逆行的外卖员,或者有人骑得特别慢,后面的车就无所适从:“遇到逆行的,想让路让不了;遇到慢吞吞的,想超车也超不了”。所以,他宁愿沿机动车道边缘骑行,也不想骑上那条狭窄的非机动车道。南都研究员在现场也留意到,康王中路上大部分非机动车都选择直接在机动车道上行驶。

康王中路,虽然有独立的非机动车道,但市民更愿意在机动车道上骑行.jpg

康王中路,虽然有独立的非机动车道,但市民更愿意在机动车道上骑行

车道被挤占也是另一个影响市民骑行体验的重要原因。在体育西路,研究员看到不少外卖员的电动自行车直接停靠在非机动车道上,本就不宽的车道更加难以通行。有附近的上班族向研究员反映,该路段的非机动车道经常停满电动自行车;而且周边人流量很大,自行车在人行道上也几乎无路可走,所以不少人都习惯在机动车道上骑行。


体育西路,大量电动自行车停在非机动车道上,影响正常通行.jpg

体育西路,大量电动自行车停在非机动车道上,影响正常通行

在康王中路,研究员则看到有公交站将非机动车道“打断”,骑行至此的市民只能绕道人行道或机动车道。

康王中路,非机动车道被公交车站“打断”.jpg

康王中路,非机动车道被公交车站“打断”

公众愿望超八成受访者赞成恢复非机动车道路网

相信不少老广还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自行车曾是市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当时,广州非机动车享受的道路资源十分充裕,环市路等城市主干道两旁设有宽阔的非机动车道;早高峰时段,海珠桥上密密麻麻的自行车曾是不少广州人的生活记忆之一。不过,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庞大的汽车保有量给道路交通带来了巨大压力。为缓解车多路少带来的交通拥堵问题,广州市多处道路不得不压缩原有的非机动车道。

3月1日,广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市公安局副局长、交警支队支队长王晓东透露,在保证人行道宽度和车行道最小宽度的前提下,通过对车道瘦身、压缩部分绿化带或人行道等形式及结合标线翻新工作,按计划逐步恢复全市非机动车道,并增设机非隔离护栏。

本次调查中,86.29%的受访者支持广州恢复建设非机动车道路网,只有11.03%表示不赞成,2.68%表示无所谓。

图片4.png

赞成广州恢复建设非机动车道路网的受访者中,84.89%认为此举能够减少非机动车占用其他车道,保障交通安全;72.67%认为能够提高非机动车通行效率,有助道路畅通;46.78%认为有助于鼓励市民低碳出行。

711x535_6093647611e5f.png

不赞成此举的受访者则主要认为广州城区限摩限电,没必要建设非机动车道(64.35%),或担心会压缩机动车道或人行道宽度,影响通行效率(48.7%),还有受访者提出优化交通环境更应建设公共交通工具(15.65%)。


711x535_60936476363cd.png

除了增设非机动车道外,本次调查中还有69.42%的受访者认为广州应该增设非机动车专用过街斑马线,62.03%建议增设非机动车专用红绿灯,53.79%希望增设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隔离护栏。

711x526_609364765cc82.png

最后,问及受访者对广州完善非机动车管理还有哪些建议,75.46%建议职能部门完善非机动车注册登记手续,推行“带牌销售”;60.79%建议调整市内限摩限电区域,适当放宽限制;59.25%希望进一步规范对快递/外卖电动车的管理;32.02%希望提高对非机动车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711x528_609364767c60f.png

规划愿景:多部门正计划优化城市慢行系统

针对受访者提出的上述建议,南都研究员了解到,多个相关职能部门已在进行现状摸查,计划优化城市慢行系统。

3月24日起,广州交警结合正在开展的交通秩序大整治专项行动,在部分路口试点增设非机动车信号灯,进一步规范交通秩序。非机动车驾驶人在通过设有非机动车信号灯的路口时,要根据非机动车信号灯的指示通行,可在非机动车道骑行,但过斑马线须下车推行。

中山路康王路路口,现已增设非机动车信号灯.jpg

中山路康王路路口,现已增设非机动车信号灯

据了解,广州目前共在天河及荔湾设置8个非机动车信号灯。下一步,广州交警还将在不同的区域路段选点试验,通过收集不同种类的试点路口的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估研判,并视情逐步在全市推广。

广州8个非机动车信号灯试点位置

361x369_60936476aae42.png

4月初,广州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同城媒体采访时表示,广州交通运输部门已组织完成旧城区主次干路慢行系统现状摸查及优化提升建议研究工作,并组织编制了《城市道路标准横断面设计指引》,下一步将印送各区建设部门,指引各区优化完善慢行系统。此外,交通运输部门接下来还将积极指导市本级道路建设单位和各区住建、交通部门,对广州部分慢行系统不完善的城市道路开展非机动车道增设或完善工作,在保证人行道宽度和车行道最小宽度的前提下,通过对车道瘦身、压缩部分绿化带或人行道等形式及结合标线翻新工作,按计划逐步恢复全市非机动车道,“其中,市本级将结合市管的8条重要道路提升工程,开展非机动车道增设或完善工作。”

4月22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透露,为推动交通领域实现碳减排、碳达峰,广州规划到2035年,在建成约2000公里城市轨道的基础上,实现市域“6080”客运目标,即市域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60%,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80%;同时建设步行和自行车友好城市,以小街区、密路网的空间模式为主,打造有吸引力的步行交通网络,推动生活性道路的步行和自行车空间达到50%以上。

调查说明:

本次问卷调查于4月18日至28日面向广州市民开展,共回收1043份有效问卷。问卷受访者中60.59%为男性,39.41%为女性。从年龄段来看,51.58%的受访者为90后,占比最高;其次是80后,占28.57%,00后占10.93%。从骑行经历来看,97.61%的受访者有过在广州骑行非机动车的经历;45.06%的受访者更习惯骑行自行车,52.16%更常骑行电动自行车;多数受访者以中心城区为主要出行区域,其中天河区(34.04%)、海珠区(32.98%)、荔湾区(32.12%)、越秀区(25.22%)、白云区(24.26%)占比较高。

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研究课题

公共服务监测榜第53期

项目出品:南都民调中心

项目监制:谢斌 张纯

项目执行:南都研究员 李伟锋 麦洁莹 实习生 陈纪攸 张莹 黄智慧 邓凤萍

摄影:南都研究员 李伟锋 实习生 陈纪攸 邓凤萍

问卷支持:南方都市报微信公众号

编辑:文轶然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