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让全世界博物馆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在一年一度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国际博物馆协会将今年的主题确定为“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号召全球博物馆积极调整与反思,共同探索后疫情时代的复兴之路。
5月8日, 202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介绍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情况,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司长罗静,北京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回答记者提问。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陆琼主持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现场 摄影:新华社李贺
主会场活动丰富,线上线下融合传播
关强介绍,202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由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博物馆协会、北京市文物局承办,北京博物馆学会、首都博物馆、北京市内相关博物馆联合协办。主会场活动将于5月17日至18日在首都博物馆举行。今年博物馆日活动聚焦“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主题,共同探讨在世界范围内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背景下,博物馆面向未来应如何应对多重挑战,及时调整完善自身功能定位,积极探索博物馆发展的新方向、新模式、新方案。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 摄影:新华社李贺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报告,在2020年严峻的疫情考验下,全球博物馆平均闭馆时间150天,收入缩减40%-60%,而中国博物馆的平均闭馆时间不到30天,是闭馆时间最短的国家之一,也是87个参加问卷调查的国家里,财政经费没有受到疫情影响的13个博物馆国家之一。
关强表示,为扩大“5·18国际博物馆日”的公众影响力,今年活动将采用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传播方式,对中国主会场活动开幕式、博物馆日主旨论坛、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终评汇报会、第二届博物馆青年论坛,以及博物馆之夜活动,都将进行网络直播或话题推送。
关强介绍,今年的主会场活动十分丰富,除公布一年一度的“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和“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推介结果、发布博物馆年度统计数据以外,还将举办一系列特色活动。包括 “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开幕,举办第二届博物馆青年论坛和博物馆日主题论坛,启动“博物馆5G新生活”“中国国宝大会”“金话筒走进博物馆 带你一起读中国”专题活动, “读城悦空间”博物馆少儿学习中心及北京“读城驿站”揭牌等特色活动。
兵马俑等国之重器将亮相“万年永宝”展
作为主会场活动的亮点,由国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首都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联合承办的《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将于5月18日在首都博物馆隆重开幕,并持续至8月17日,展期3个月。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司长罗静
罗静介绍,此次展览通过“万年、”“慧眼”、“巧手”、“芳华”和“永宝”五个章节设置,在全国范围内选择科研成果与代表性展品,全面梳理中国馆藏文物保护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示馆藏文物科学认知、保护修复、工艺复原、预防性保护的最新成果。同时,将结合展览内容,由国内顶级专家在展览期间举办10场馆藏文物保护系列讲座,将精美文物背后的保护修复理念、技术、材料与科研成果完整的呈现在公众面前,突出“学术性”和“科普性”并重的策展理念。
罗静透露,来自全国10个省(市)23家文博机构的50余件套展品将在展览中亮相,其中不乏秦始皇兵马俑、石甲胄等国之重器,也有成都商业街出土漆床、李锤墓出土冠饰、南澳一号出水瓷等近年来重要的考古发现,还包括老官山汉墓提花织机、马家塬战国墓地马车等通过科研复原的精美复原件。可以说本次展品的“颜值”很高。
罗静还提到,本次展览力求强化科研学术资源、展示技术手段与艺术表达形式的深度融合,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展示方式,着力打造一个专家认可、公众叫好的展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引入了增强现实(AR)技术,利用华为河图App及AR眼镜等穿戴式设备,实现了展厅现场中虚拟与现实的交互展示,并通过在线虚拟展示,实现展览的跨越时空、永不落幕。
一系列主题活动打造“博物馆之城”
陈名杰介绍,北京是我国首都,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在博物馆建设上具有很强的区位优势。目前北京市已有备案博物馆197家,数量为全国城市之首,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达18家。就博物馆数量、密度、布局、办馆水平、发挥公共服务效能上看,已经是我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博物馆集群聚落。
北京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 摄影:新华社李贺
把北京建设成为“博物馆之城”是去年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北京市明确提出的博物馆事业发展目标。陈名杰说,以此目标为导向,一年来,我们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相应政策加速制定、相关调研频繁开展。国家文物局也加大了对北京建设“博物馆之城”的支持力度,这标志着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将进入快车道,向全国领先、国际一流的博物馆集群聚落快速推进。
据陈名杰介绍,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前后,北京地区博物馆和纪念馆将举办一系列特色鲜明的主题活动、陈列展览、学术研讨、公众互动活动和文化遗产推介等。除主会场的“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以外,故宫博物院将推出“往昔世象——故宫博物院藏古代人物画展”,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推出“丹青遗韵 妙手生花——北方草原古代壁画艺术精品展”等。为迎接建党百年,北京地区部分博物馆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将举办20余项专题展览和特色活动。5月18日当天,北京地区近10家博物馆延时开放,主会场首都博物馆将举办“博物馆之夜”,同时,多家博物馆将围绕中小学生教育、志愿服务等主题,开展系列社会教育活动。
陈名杰说,这些展览和活动将形成一张巨大的由点到面、由内到外的扩散形态的空间网络,配合中国主会场活动,营造博物馆人和全社会共度共庆国际博物馆日的城市文化氛围。
各地将展开数千场活动普惠公众
据了解,除上述中国主会场活动,全国各地也将按照国家文物局统一部署,围绕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开展数千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搭建博物馆与公众沟通的平台。如福建、贵州、河南、辽宁、宁夏等多个省市将举办本地区的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活动,河北博物院、河南博物院、山西博物院、贵州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郑州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将在“5·18”前后推出新展览,江苏、云南、黑龙江、广西等地多家博物馆将在5月18日当天提供免费讲解等服务。
此外,各地博物馆还将围绕今年主题组织开展流动展览、文化讲座、文物鉴定、文创发布、互动体验、教育研学等丰富多彩的线下活动,以及在线展览、网络直播、文博知识网络竞答等线上特色活动。
据悉,“国际博物馆日”由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发起,旨在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的活动,时间定在每年的5月18日,每年确定一个主题。中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国际博协,随后每年均组织围绕“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的相关活动。从2009年起,国家文物局开始采用主会场活动的方式开展博物馆日活动,现已相继在重庆、广州、沈阳、南宁、济南、南京、石家庄、呼和浩特、北京、上海、长沙等地举办了12届。
编辑: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