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晚,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广东银保监局、深圳银保监局、广东证监局、深圳证监局联合发布《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下称细则)。对于可开展跨境理财通的银行展业条件、投资者门槛要求、投资产品范围、投资额度管理等内容均在《细则》中做了详细规定。
《细则》征求意见稿的发布,对于粤港澳跨境投资者而言扩宽了投资的渠道,而摩肩擦掌的合格金融机构面对这千亿规模的市场也早已进行了布局。业务试点落地在即,粤港澳个人投资者有何机遇?各银行机构又如何推进?行业人士对《细则》有何解读?
三地投资者投资偏好不尽相同
粤港澳大湾区经贸往来密切、人员交流频繁,居民个人在区内跨境工作生活非常普遍,对跨境理财存在较大需求。《细则》的起草说明指出,一方面,港澳地区个人希望购买内地银行的理财产品,进一步拓宽到内地投资的渠道;另一方面,内地居民希望购买港澳银行的投资产品,实现个人资产配置多元化。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富裕家庭”逐年增长,私人财富管理市场的需求也渐高,随着粤港澳跨境理财通的落地,南北向的私人理财数量增长无疑都将加速。据胡润研究院2月发布的财富报告,广东省拥有600万人民币可投资资产的“富裕家庭”数量有25.6万户,排名全国第二;香港拥有600万人民币可投资资产的“富裕家庭”数量有19.3万户,排名第四。而在拥有千万人民币可投资资产的“高净值家庭”数量方面,广东拥有千万人民币可投资资产的“高净值家庭”数量有16.5万户;香港拥有千万人民币可投资资产的“高净值家庭”数量有11.4万户。
图:600万人民币资产“富裕家庭”城市分布Top10
“跨境理财通”的推进给高净值人群带来更多的财富管理渠道,但是,粤港澳三地的投资者投资偏好不尽相同。渣打银行大湾区行政总裁林远栋表示,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内地投资者跨境投资时更加偏向于有固定收益的产品,也更能接受在海外上市的中概股、中资企业美元债作为投资标的;对于港澳投资者,内地资产吸引力应该是中国经济高速成长过程中带来的投资红利,例如与新经济相关的新消费、新基建、新制造和新科技,以及人民币资产等。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志勤认为,从境内外产品比较来看,境内理财产品会有一些价格优势,尤其在回报率上。而从产品类型来看,境内理财产品主要是挂钩保险的产品和普通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此类产品能否真正吸引境外资金,关键还要看境内金融机构的评级和信誉情况,境外投资者更关注的是发行理财产品银行的资信评级情况。
对于此次征求意见稿中提及的产品种类包括非保本的净值化理财产品和R1至R3级内地公募基金,恒生中国副行长兼财富管理及个人银行业务主管秦宜认为,“在互认基金和深股通、沪股通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至低风险的理财类产品,为港澳居民提供了更多人民币产品的选择。”
目前来看,“跨境理财通”对于个人投资者的进入门槛有一定限制,《细则》要求内地投资者具有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户籍或在9市连续缴纳社保或个人所得税满5年;具有2年以上投资经历,且满足最近3个月家庭金融净资产月末余额不低于100万元,或者最近3个月家庭金融资产月末余额不低于200万元等。秦宜认为,《细则》对于南向通的内地投资者提出了2年投资经验和家庭净资产的要求,保证了投资者拥有投资知识和跨境理财的需求。中金对此称,对于投资者而言,跨境理财通的门槛暂且相对更高,符合资格且具备资产配置的投资者可能有限,但是未来存在拓宽的可能。
财富管理市场重新布局
三地的个人资本流通,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意味着新的市场机遇。
“征求意见稿的出台,象征大湾区跨境金融产品创新再次取得突破,湾区资本账户改革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有望提升银行服务湾区居民的财富管理能力。”中国银行大湾区金融研究院曾圣均分析到,“跨境理财通”在资本项目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中资、境外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零售银行业务都是一次重新布局财富管理市场的重大机遇。
从里昂证券的研究来看,“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总额1,500亿元人民币,仅相当于广东省存款总额的1.6%、相当香港及澳门存款总额约2%,料每边试点投资者参与人数或达15万人,仅占大湾区总体人口的0.2%、港澳地区人口占比的1.9%。
但是,中国内地客户可能会推动⾹港的财富管理业务。⾹港毗邻内地、税率低、⽂化相似,并与全球接轨,到2025年,来⾃内地和⾹港本地投资者的资产管理规模可能按年增⻓逾 10%⾄10.8万亿港币,占⾹港总额的70%。
从香港私人财富管理公会(PWMA)与毕马威发布的报告来看,内地市场的开拓对香港私人财富管理行业发展具有较大的吸引力。香港私人财富管理公会各受访成员企业表示,与2019年相比,当前其中国大陆资产管理规模的平均占比已经从35%上升至40%,到2025年,这一占比预计将提高至 54%,预示着中国大陆对香港私人财富管理行业的重要性将不断上升。未来五年,香港和其他海外市场的资产管理规模预计将出现下降。
图:香港私人财富管理行业资产管理规模(按来源划分)
目前来看,中国大陆仍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对于中国大陆日渐积累的财富,香港具有明显的吸引力;而香港丰富的产品组合和众多的财产类别,无疑也使其具备了为中国大陆客户提供服务的突出能力。
华夏基金高级副总裁高磊接受奥一记者采访时进一步指出,长期以来内地和港澳地区存在客户端和产品端的不匹配。具体来说,境内客户端的数量和资金量远超港澳地区。但是境内理财产品和公募产品的同质化严重,缺乏投资策略上的本质创新。港澳地区的资产管理人,可以发行投资范围更宽泛,投资策略更灵活的理财或基金产品。但是本地市场的容量相对较小。“大湾区跨境理财通的业务可以有效地对接两地的优质资源,实现共赢的局面,为两地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港澳进一步融入大湾区发展战略提供良好的业务契机。”
金融机构摩拳擦掌 积极布局
实际上,多家银行早前便积极展开相关业务筹备工作,随着粤港澳“跨境理财通”的加速推进,奥一记者了解到大湾区各符合资质的银行机构也在等待政策的正式出台。但是对于推进的具体情况,受访的银行省分行和广州市银行人员大都表示暂时不便透露。
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行长兼财富管理及个人银行业务主管秦宜透露,恒生中国目前正在积极参与系统升级与系统联调,以期成为第一批开设跨境理财通的外资行。
早在去年8月,恒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与中国平安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就合作发行了首只联合品牌基金——恒生平安亚洲收益基金。恒生中国将按照步骤循序渐进优化和丰富产品线,为北向的客户提供更有吸引力的产品及优质的金融服务。
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表示,目前在业务流程安排、系统开发、境内外联动开展客户服务和投资者保护等方面基本准备就绪;在湾区各市已做好跨境金融中心和跨境特色网点布局,配置专业的跨境经理队伍,为“跨境理财通”业务的推出做好各项准备。
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服务方面,广东中行称重点加强与中银香港和澳门分行的紧密联动,近年来积极推进包括“跨境理财通”在内的多项跨境创新金融服务,并不断发挥跨境服务优势,在业内实现多项创新首发。比如在业内首家推出“大湾区开户易”和澳门“跨境钱包”,为港澳客户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境内移动支付服务;又如首家推出琴澳医保“中银一站通”及澳门居民珠海社保“跨境办、线上办、一站办”服务,解决澳门客户跨境办理社保“跑点多、时间长、手续杂”的难题等等。
工商银行则回应称,总行在各湾区机构遴选了47家跨境服务能力较强、地理位置便利的网点,作为“湾区服务通”业务中心,为“湾区服务通”客户提供专属服务。“湾区服务通”业务覆盖湾区客群,主要面向湾区机构高端个人客户提供服务,客户在粤港澳三地可享受柜台优先服务、专属客户经理以及其他专属权益服务。
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的股份制银行在“跨境理财通”的进度也备受关注,广发银行副行长方琦在4月底举行的广东银行业2021年第一季度新闻通气会上表示,该行已与花旗香港达成合作意向,系统实现与澳门分行的“南向通”及“北向通”,满足目前已明确的监管要求,初步具备开展业务的系统条件。
招商银行相关负责人则表示,去年“跨境理财通”联合公告发布后,招行已按照其中“闭环管理”的总体原则着手研究业务规则,并规划相关业务平台,打造具有招行特色的“跨境理财通”服务体系和管理机制,目前各项筹备工作有序推进,蓄势待发。据透露,未来招行将联合其在港的全资子公司招商永隆银行,第一时间推出“跨境理财通”,为大湾区投资者提供优质的金融产品和跨境金融服务体验。
对于受益银行而言,中金分析称,工农中建、招行、平安等内地银行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份额以及在财富管理业务上均具有先发优势,这些银行或许将更为受益。
“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在即,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也整装待发,产品究竟何时面世?有业内人士指出,首只“跨境理财通”产品或将于1个月后面世。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昨日表示,香港金管局正与人民银行及澳门金管局敲定跨境双向理财通业务试点的实施细则,很快便会落实推出;此外,香港金管局与人民银行就“债券通”南向开通的实施细则亦已准备就绪,相信亦会很快落实。
奥一新闻记者 麦妙钿 实习生 叶思隽
编辑:麦妙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