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22年历史的广州黄埔公园,历时一个月升级改造,在今年“五一”假期重新开门迎客,一下子成了周边居民休闲的热门“打卡地”。
1万多平方米的人工湖,500多米的环湖绿道,68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目光所及之处皆是旧貌换新颜,让在黄埔公园散步的市民孙小姐不禁感叹,升级改造后的黄埔公园“美了很多”。
南都记者了解到,黄埔公园的改造正是黄埔区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体现。今年以来,黄埔区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从群众家门口的“小事”入手,办好民生大事,下足“绣花功夫”,着力将黄埔公园、玉树公园、创业公园、香雪公园等多个市政公园,打造成为群众游玩观赏景点、市民休闲活动场所、区域活力文化空间和党史学习宣传阵地,提升黄埔现代化新城区形象。
黄埔公园上万平方米的人工湖。
公园显现“老态”
列入办实事样板工程
“从收费到不收费,从二十多年无变化到现在大变样。”细数黄埔公园的历史,家住怡港花园的徐先生感慨道,“黄埔公园见证了城市发展,日新月异。”
据了解,黄埔公园紧邻珠江边,于1999年2月正式对外开放,是老黄埔片区最大的公园。公园总占地面积10.3公顷,绿化面积达8.5万平方米,水体面积6051.8平方米。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疏于科学管理的黄埔公园开始显现出“老态”:树林密度大,人工湖富营养化严重,成为“臭水池”,市民锻炼活动区域小,缺乏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景观。
为了更好地满足群众游玩观赏、休闲娱乐、文化传播交流等方面的需求,今年年初,黄埔公园作为黄埔区建设现代化港口新城区的一张重要名片,被列为该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样板工程。
自今年3月20日起,黄埔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经过1个多月的集中施工,黄埔公园人工湖扩建改造、广场扩建改造、环湖绿道建设等多项工作陆续完成,公园景观环境得到了显著提升。
升档次提标准
公园景观环境显著提升
“为充分用好‘水’资源,做好‘水’文章,建好‘水’景观,通过‘拆’‘改’‘扩’等多种方式,打造1万多平方米的人工湖。”黄埔区住房城乡建设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项目以公园原有面积约5700平方米的人工水池为基础,拆除周边道路、广场及构筑物,扩建成大型人工湖;同时在水底种植苦草,构建水生态系统,成为黄埔公园本次升级改造的最大亮点。
市民们在黄埔公园的环湖绿道上锻炼身体。
市民们在黄埔公园的环湖绿道上或散步或跑步,悠闲自在。
不仅如此,黄埔区还提升公园出入口及主园路周边环境,改造园内公厕,优化设计环湖游园路线,融合“珠江国际慢岛”的建设理念,铺筑环湖绿道500多米;并在人工湖环湖,通过铺设园林景观石、种植水生植物等,极大地丰富了湖体岸边景观线。
项目还按照“花园”城市建设要求,结合群众休闲、文娱需求,沿公园中轴线,全面优化提升疏林草地,改造重铺台湾草约31000平方米,确保公园南北通透、明朗,打造“步步见绿,转角见景,透绿见湖”的景观视觉效果。
除了景观升级、生态优化,黄埔公园的整体空间布局也发生了变化。公园入口处广场及舞台改造成一个全新的面积约6800平方米的大型广场。园内空间布局的变化,承载的内容更为丰富,不仅满足了市民活动休闲需求,也成为黄埔区一个重要的城市活力文化空间和党史学习宣传阵地。
转角见景
黄埔公园透绿见湖
上午10点半,黄埔公园内已见人头涌动,在环湖绿道和亲水台,不少市民驻足拍照,小孩在草地上追逐嬉戏。
沿着公园南北中轴线前行,步步有绿,处处有景,透绿见湖。环湖绿道犹如蓝色绸带,镶嵌在碧水边上,与绿树、湖水相得益彰。绿道一侧营造了多处花镜,格桑花、醉蝶花争相绽放,湖中央的睡莲花已开,躺在水底里随着清风拂过的湖面若隐若现。湖中还安装了景观雾化设备,营造出白雾缭绕的特色景观。人游其中,如临胜境。
黄埔公园绿道一侧营造了多处花境。
人工湖景色十分优美。
“小区挨着公园,走过来只要5分钟,非常方便。”家住怡港花园小区的居民毛阿姨正在散步。她说,早晚来公园散步、遛娃、跳广场舞,已成为周边小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附近的居民王阿姨也表达了自己对公园的新感受:“黄埔公园升级改造后,比原来更有品质。原来树很密,光线比较差,现在增加了大片绿地,感觉开阔通透了许多,活动空间也多了。”
随着炎炎夏日到来,人工湖边新建的亲水平台,成了大人孩子们最爱的乐园,引来许多家长打卡拍照。“夏天到了,改造的人工湖正是时候,是带娃遛娃的好地方。”市民徐女士说。
“一座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
规划上千平方米综合体建筑
在走访过程中,南都记者还注意到,黄埔公园中心区有一个美丽的湖。据了解,未来,湖畔将规划建成一座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群服务中心、文化交流中心于一体的综合体建筑。这座建筑既具备黄埔特色文化展陈功能,也兼有群众文化活动互动功能。
黄埔区住房城乡建设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从更为宏观的概念来看,升级改造之后的黄埔公园,可以说是一座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体现了便民、利民、惠民的城市建设理念。
未来,以这座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群服务中心、文化交流中心于一体的综合体建筑为中心,串联公园内的为民广场、红色文化连廊、志愿服务驿站等便民服务和文化设施,并且以黄埔公园群众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特色载体,将有效形成为民服务联合体,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从而吸引更多群众参与使用,让城市成为老百姓宜业宜居的乐园,实现老城市新活力。上述负责人还表示,这正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生动诠释。
打造“一园一品”
构建生态“蓝圈”
公园城市建设,载体是“园”,核心在“人”。黄埔区在公园升级改造工作上,秉承“为民、便民、亲民”原则,按照季节变化,结合公园植被树木特性,细化绿化维护管养计划,提升精细化管养水平,打造干净、整洁、精致、精明的公园绿化环境。
近年来,黄埔区深化“一园一品”,精雕细琢园林精品,成功打造创业公园“浪漫樱林”、香雪公园及市民广场的“十里梅林”、创新公园“花海”等一批人人知晓、有口皆碑的公园景观。
黄埔公园升级改造,是黄埔区构建公园生态“蓝圈”中的一个水景范本。南都记者从黄埔区住房城乡建设局获悉,该区结合现代港口新城区定位,做好公园“水”文章,除了黄埔公园,还将持续对玉树公园、香雪公园、创业公园等7个公园的水体净化修复。目前,创业公园约4.5万平方米水体景观养护项目已进入招投标阶段。
此外,黄埔区对黄埔港、科学城、知识城、生物岛等四个重点功能片区,实施同一标准,翻新改造、优化完善公园设施,全面提升公园品质。现已完成黄埔公园、玉树公园、香雪公园萝峰寺公厕新建、改造约700平方米,通过增加母婴室、第三卫生间、哺乳室及独立盥洗区等方式,运用智能化管理手段,营造便利、整洁的公共卫生环境。重点更新完善黄埔公园景观照明设施及安全设施,新建4座广场高杆灯、31盏园灯,装设18个监控摄像头,为市民打造便民舒适、景观优美、安全有序的公园环境。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实习生 陈卓睿 通讯员 钟飞兴 冯冬枚 肖生萍 罗静
摄影:南都记者 马强
编辑:莫郅骅